百科网(百科之音)

道德Morality

时间:2020-03-10 21:16:18

道德,指衡量个人行为的观念标准,不同的对错标准是特定生产能力、生产关系和生活形态下自然形成的。在英语中,道德(Morality)是用来区分意图的正当与不正当,并决定行动的行为因子。道德可以是源自于特定哲学、宗教或文化的行为准则中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标准或原则,也可以源于一个人所相信的普遍价值。道德是一种“非正式公共机制”,非正式即指无法律或权威能判定其正确与否,而公共机制指所有场合都能套用的准则。

f1ea7603feee4a45ba218b7dc5f4fc90-th-600x375.jpg

一些研究认为,对道德情操的注重,存在于所有的人类社会当中,道德情操是普世文化通则的一部分;而一些研究更认为,像是诚实、助人、宽容、忠诚、责任、社会公正、平等、家庭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的稳定、报恩等等和道德相关的行为,是普世价值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这些行为可能是所有社会普遍认可的德行,提倡此种原则的伦理学立场称为道德普遍主义。不过道德相对主义的哲学则与道德普遍原则对立,道德相对主义认为不存在普遍的道德原则。

词源与界定

词源

中文的道德一词,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老子》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论语·学而》也提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透过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见“道”确实是人对于世界的看法,可以说是一种世界观的范畴。

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从荀子《劝学》篇开始:“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英语中,道德(Morality)一词由14世纪晚期自“ moral qualities”演变而来,起源于拉丁语的“moralis”,这个拉丁语的字面意义包括:礼仪(manners)、性格(character)、人在社会中适当的行为(proper behavior)[6]。从1590年代开始,英语中的道德就有“好的(goodness)”的含义,道德与英语中的“正确的(rightness)”可能是道德的同义词。

语将Morality翻译为道德的原因与历史尚待厘清,可能是翻译时在一种中国文化框架下所选用的最相应字汇。

界定

西方文化中讨论的道德,是在哲学科学的发展之下的研究主题,因而被独立出来讨论,不过在传统社会文化中,道德大多是被融合在文化或信仰之中。像是中国古代并没有特别把道德领域跟非道德领域切割开来:两者之间界线模糊又经常融为一体。中文中道与德两字经常并用,对真善美三者亦无明显区隔,儒家理想的天下观即为一类似案例,文史哲不分亦为一个类似案例,大体上是受到阴阳五行及天人合一思路的影响。

希伯来、伊斯兰和印度文化之道德观也类似于中国文化中,其道德附属于宗教,依循耶和华、安拉或法(印度哲学)的世界观,并不是独立的单元;原始部落中(非洲人、印地安人、澳洲土著、台湾原住民等),道德通常附属于传统习俗,亦非独立单元。就连大多数的欧美文化,道德其实也都是依附在基督教的信仰世界观中。

因此中国文化中的道德,与英语中的道德(Morality)在论述的层级并不相同。中国文化中的道德是一种基于中国文化所产生、或是附属在中国文化中的“Morality”。

相关词汇

不道德(Immoral)是对道德的积极反对,即反对良好或正确的道德;非道德(Amoral)与不道德并不相同,非道德的定义为对任何特定道德标准或原则无意识、漠不关心或不相信。

另外在一个社会中因为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而被公认的道德规范称为社会公德。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或家庭等私人关系的道德,称为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