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百科之音)

冬至冬节,贺冬

时间:2020-09-23 10:45:07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反。冬至日是一年中白昼最短之日,北半球冬至一般都在西历12月21日到12月23日之间,农历用冬至所在月来定义十一月。

image.png

解释

天文地理

在冬至时刻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冬至日亦是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一年之中白昼最短,日影最长之一日,北极圈呈永夜状态,南极圈呈极昼状态。冬至之后阳光直射位置开始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时数日渐增长,正午太阳高度也日渐升高,日影逐渐缩短。冬至虽然是北半球理论上吸收太阳热量最少的一段时间,但因为地球土壤跟海洋释放热量会有时间延迟,大部分情况下最冷的时期不是冬至前后,而是发生在冬至之后,比如说大寒,根据中华民国中央气象局统计,最冷的月份是1月,之后是2月,接下来才是12月。

《s: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夏历/农历)。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可见冬至又代表着一年之末,又十二地支之首支“子”冠于冬至,因此冬至所在之农历十一月又称为“建子之月”。

物候

蚯蚓结:六阴寒极之时,蚯蚓交相结而如绳也。

麋角解:鹿形小,山兽也,属阳,角支向前,与黄牛一同;糜形大,泽兽也,属阴,角支向后,与水牛一同。夏至一阴生,感阴气而鹿角解。解,角退落也;冬至一阳生,糜感阳气而角解矣,是夏至阳之极,冬至阴之极也。

水泉动:水者,天一之阳所生,阳生而动,今一阳初生,故云耳。

壬日》条引《清台占法》曰:“冬至后一日得壬,炎旱千里;二日得壬,小旱;三日得壬,平常;四日得壬,五谷丰熟;五日得壬,小水;六日得壬,大水;七日得壬,河决;八日得壬,海翻;九日得壬,禾麦大熟;十日得壬,五谷不成。”

五行

在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日照多而白昼长是为阳,因此冬至是阴消阳长转化的关键节气,乃阳气开始逐渐旺盛之始。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易复卦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此日象征太阳死亡,种植全面停止。

习俗

特性与称呼

冬至日该日,北半球黑夜最长而白昼最短,故又称“长至”或“短至”(夜长至,或称日短至),因此亦有“长至节”、“短至节”等节日。冬至日的前夜则称为“冬至夜”。

阴阳五行学说归纳冬至有“一阳生”之象,由此冬至日也称为“一阳节”。曹植《冬至献袜颂表》记载:“千载昌期,一阳嘉节,四方交泰,万物昭甦”。又大概关系到所谓“阳气起”、“一阳至”,加上诸多拜贺之举而令冬至增添“喜”意,因此冬至又得“喜冬”、“贺冬”、“秤冬”之称,也就有着“贺冬节”此一节日。

冬至日是数九寒天的第一日,俗谚“冬至交九”,从冬至日开始即进入“数九天”,以九日为一九,九九八十一日后遂寒冬过去,称为九九数尽,民间因而有“九九消寒图”记录数九过程。而古时冬至节气是计算二十四节气的起点,亦是岁之计算起讫点。因冬至节以往是仅次于新年的重要节日,应节习俗繁多,且民众会大肆饮食庆祝,所以又俗称“亚岁”、“肥冬”,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冬至大似年”、“大冬如大年”、“冬肥年瘦”/“肥冬瘦年”的俗谚,意指冬至的礼俗隆重如同新年/年节,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是曰“冬至节亚赛年节”);“冬肥年瘦”则指而在春节时各种饮食已消耗不少,“肥”不如冬至。[3]到了唐代,冬至由原本大于春节,发展成冬至与岁首(春节)并重。

冬至节亦会举行敬老尊师的仪式节令,分别称为“履长节”和“豆腐节”。《岁时广记》卷三十八《如元旦》条转引《泗人月令》载:“冬至之日,荐黍糕,先荐玄冥以及祖祢,其进酒尊老及谒贺君师、耆老一如元旦。”

鄂伦春族视冬至为“开始落雪的季节”(即冬季,鄂伦春语:托)的其中一关键日。云南独龙族则在冬至左右准备其年节(独龙语:卡尔江哇、卡雀哇或德里哇)。

在斯堪的那维亚和北欧部分地区,冬至节称为耶鲁节;东欧地区则称冬至节为“Koleda”。

此外,作为时令与节日,冬至在各地称法不同,还有“冬至节”、“小新正”、“如正”、“交冬”、“消寒节”、“小年” 、“除夜”即“冬除”(冬至日前一夜)、“守冬”等称谓。冬至亦代表旧的一年快过。

气象测量

据民国初年《雄县新志》所述,传统华夏民众会在冬至日竖立八尺表木以测验来年水旱。朝亦有“晷进则水,晷退则旱”此一标准判断水旱。

另华夏民众会在冬至日观察日出日落的云气变化,以雨晴预知判断春节天气之好坏。浙江农谚云:“晴冬至烂年边,邋遢冬至晴过年。”表示冬至不下雨雪,春节时就要下雨雪而弄得道路湿滑泥泞;反之亦然。[9][3]

至于确定冬至日的方法,则是透过竖立表木测量至日中午时分日影长度,华夏民众则称该表木为“华表”:

庆祝方式

传统上冬至半月是喜庆气氛浓重的节期,更是其中蕴含最丰富、最多不同节俗的节日,且最具继承力。庆祝方式多样,包括但不限于祭祀(祭天、祭地、祭神、祭祖)、贺礼(拜贺、送寒衣)、饮食、文艺(数九)等。

《s:周礼/春官宗伯》云:“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祇物魅。”古时华夏民众按照天圆地方的原则,冬至圜丘祭天,夏至方泽祭地。

《s:梦粱录/卷06》也提及:“十一月仲冬,正当小雪、大雪气候。大扯杭都风俗,举行典礼,四方则之为师,最是冬至岁节,士庶所重,如馈送节仪,及举杯相庆,祭享宗礼,加于常节……此日宰臣以下,行朝贺礼。士夫庶人,互相为庆。太庙行荐黍之典,朝廷命宰执祀于圜丘。官放公私僦金三日。东驾诣攒官朝享。”

朝廷与官民

早在周代,冬至就有国家祀典。《周礼.春官》提及:“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冬至节则是在汉代开始成为通行节日,并在往后衍生出越来越多节俗,排场与风光也渐甚。甚至会有不少文人因此大献颂诗,例如汉代有一贺君作品《独断》则提到:“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东汉王朝对待冬至的情况:“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由此可知从汉代起冬至是国定假日。而历代帝王亦会以冬至为盛大的国事大典,南郊祭天(取太阳要从冬至后从南回归线“回归”),北郊祭地,朝会群臣与邻国使节等。《史记.封禅书》提及:“冬至日,礼天于南郊,迎长日之至。”可见当时人们视“长日”当作喜福。

河北《怀安县志》提及:“冬至日,缙绅拜阙,士人拜师长,子孙拜祖父,曰贺冬。”,当中“拜阙”就是指到皇宫中朝君主,赴拜阙者有本国臣僚,亦有外国使节。南北朝时代沈约《宋书》则记载了:“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朝贺,因小会,其仪礼亚于岁朝。”并有献袜履之仪,表示迎福践长。曹植《冬至献袜颂表》记载:“千载昌期,一阳嘉节,四方交泰,万物昭甦……并献纹履七緉,袜若干副。”

魏晋朝以后,时任朝廷也开始在冬至当日举行朝会,其盛大仅次于元日(元旦)。朝会典礼中有一仪式为朝贺礼,皇帝在当中要接受各国与周边民族的使臣、以及文武百官的上表祝贺。

宋朝以后,皇帝更专门制定冬至节大朝会的仪卫兵仗,俗称“挂冬仗”,宫城内外遍布排列井然有序的步骑兵甲,同时悬挂旌旗、击鼓、奏乐。而入朝官员则必须穿着制服觐见皇帝,比照祭祀大礼。

明清两代则在北京南郊天坛祭天。清代皇帝祭天仪式每年都有,祈求天帝保佑、国泰民安,并已发展到极为繁琐、复杂、隆重:期间皇帝必须穿祭服、请牌神,太常寺官奏请行礼,典仪官唱赞“燔柴迎帝神”;更在东南煪柴炉升火,西南方悬望灯,乐队齐鸣。

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亦提及:“长至南郊大祀,次日百官进表庆贺,为国大典。”

官府亦会在冬至期间允许开放赌场供民聚自由出入。

古时民间

冬至是昔时各家庭团聚庆贺的节日,不仅家庭成员间相互饮“节酒”和食佳节美食庆祝,更会走访亲友居所庆贺送礼和祭奠祖先与神明,其中河北《柏乡县志》就有提及:“是日士民祭始祖墓”。而民众也会准备一套新衣服以求在冬至体面应节,哪怕是节衣缩食储钱甚至问亲友借贷也得购买新衣服。而冬至亦有时值一阳初至“扶阳”的信仰意义及相应习俗,取阳气于冬至既小又弱故需扶助使其健旺,例如“拥炉会饮”、食圆形食品等,虽则扶阳观念的习俗在20世纪开始式微。

早在商朝,民间已有着年终祭祀“清祀”的习俗,祭祖妣兼祭百神。而早在周代,每年农历十月,民间都会有年终“大蜡”(其中“蜡”解作“合祭”之意),祭一切神祇鬼灵;后于汉朝正式采用农历时将大蜡礼仪移到农历十二月。这反映着传统华夏人民善祭的一面──认为众生皆由众神灵庇护,且延续著祖先的历史

《s:东京梦华录/卷十》就记载了宋都开封城每逢冬至节到处洋溢的节日气氛:“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祝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1]此外开封特别普遍流行“守冬”习俗,乃趁冬至一阳复始之时人如能与大自然息息相应就会获得新的生命力,表示儿孙添岁、老人延寿。同时因正值冬天及农务闲期,中国北方多在冬至前后有冰上,雪上游戏,例如堆雪狮、雪人、雪山、雪灯、打滑㳠、打雪仗、溜冰、爬犁等,另外还盛行冬猎并携带猎物串亲访友,同时盛行闾里馈赠家庆瑞雪丰年。

《清嘉录》亦有一首诗描述送礼:“冬至家家讲物仪,近来送去费心机。胸前尽收浑闲事,原物多时却再归。”

清光绪八年刻本河北《怀来县志》:“冬至,拜节,或以羊、酒相馈送,谓之肥冬。”指肥冬乃指冬至正当粮入仓、猪已宰、酒正酿之时节,饮食丰饶,各家各户皆酒肉飘香之余亦会馈送酒肉予亲朋戚友。[3]

《中华全国风俗志.江苏仪证》:“十一月冬至节,从火,祀家庙、福祠、灶经,拜父母尊长,设家宴,亲戚相贺,与元旦一例。谚云‘大冬如大年’,即中‘肥冬瘦年’之说也。”可见南北朝时冬至,民众更有拜父、拜母之礼。

冬至与春节同样有“拜冬”、“贺冬”等习俗尊师敬老。东汉崔寔《s:四民月令》提到:“(冬至)进酒淆,及谒贺君师耆老,如正旦。”

冬至的饮食文化与规模更是丰富非常。

各地谚语

“冬至进补,春天打虎”

江南:“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意思是冬至如果是晴天,春节通常要下雨,反之亦然。

上海川沙:“冬至菜花年大麦”

广东:“冬至一家团聚食晚饭,饭前或饭后食甜汤圆”,代表一家团圆。“干冬湿年”指冬天不下雨,春节一定下雨。

香港:“冬唔(不)冻,过年冻”(若冬至天气不冷,则过农历年时天气便会冷,刚好相反)。

广州:“冬在初,浸唔多;冬在尾,卖咗黄牛来买被。”

香港:“冬在初,冷唔多;冬在中,冷死葱;冬在尾,卖咗黄牛来置被。”(指冬至在农历月初,该年天气通常会较温暖,冬至在月中则该年冬天较冷,冬至在农历月底,该年冬天则会相当严寒)

福建:“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

台湾:“冬节伫月头,爱冷伫年兜;冬节伫月尾,爱冷伫正月;冬节伫月中,无雪亦无霜”

台湾:“冬节在头,冻死老牛;冬节在中,单衣过冬;冬节在尾,二月冻雪”

台湾:“干冬节,澹过年”、“冬节澹,做孝男”、“冬节大如年”

台湾:“冬节红、过年茫”、“冬节乌,过年酥”、“冬节不过不寒,夏至不过不热”

台湾:“冬节透脚日,做田人拼拢刽直”

台湾:“冬节圆仔食落加一岁”

福建(马祖):“搓丸自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有老妈(老婆),依弟单身哥(单身);搓丸自搓搓,年年节节高,大人添福寿,囝仔岁数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