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百科之音)

迷信封建迷信

时间:2020-03-06 14:38:51

迷信(英语:Superstition)是对某一些事物迷惘而不知其究竟,但又盲目地相信其说。Encarta百科全书上对“迷信”的定义是:“非理性地相信某种行为或仪规具有神奇的效力。”较常出现于宗教和政治问题上,由历史以来对信仰的记载内容大多是套套逻辑自圆其说的内容,以及宗教狂热份子存有“不要问,只要信”、“信者得救”的心态,它们受到了洗脑和亲友等成长环境因素所至。

20170823102546965.jpeg

研究显示人们在面对压力时,会更倾向在实质上没有关连的事物中看出关连。因而变得较为迷信,会更加相信一些并没有科学根据的事。

中华民国初年后开始提倡科学,破除迷信运动。

情况

“迷信”的本质是对事理的陈述不抱怀疑态度,尽管对科学假设和假科学产物深信不疑,欲不加考证,得出必然性的结论,都只是一种对权威性迷信,即过于相信某事物而又不加以实验去验证也是一种迷信(包括科学)

破除迷信必须经过科学的考证步骤,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科学本身与迷信、信仰或宗教有着重要区别。科学的本质就是怀疑,并在实践中公开倡导怀疑主义。怀疑主义要求分析型思维以及批评型思维,要求怀疑一切,即不相信任何未经证实的事物。对已经证实的事物,也要怀疑它的各种(时空的、地域的)局限性及观察的准确性。未经证实的理论称作假说或猜想。假设可以被证明有错误的,存有错误便要被抛弃。

广义而言,所有的宗教信仰都包含着迷信成分,因其往往用一些难以考证的上古事件,或是阻止信徒质疑教义,没有提出证据却要求盲目相信自然力量的存在,哲学家罗素所提出的罗素的茶壶,举证神灵或超自然力量“存在”的责任应在宗教人士,而不是要求科学证明其“不存在”。由于宗教统治人类社会过去数千年,因此会阻碍科学的发展。

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