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百科之音)

七夕乞巧节,七巧节,七姐诞,七娘妈生

时间:2020-03-24 21:35:42

华人七夕又称乞巧节七巧节七姐诞七娘妈生 ,是华人地区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中国大陆、台湾的大城市中,七夕节被商家作为商业促销的一大良机,而传统习俗则呈现失落。

maxresdefault.jpg

七夕节的形成

七夕节的形成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可以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七夕为祭祀牵牛星、织女星。朝以后,开始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

节庆习俗

由于过往女子的针黹技术为生产力的一部分,每逢七姐诞,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名为“乞巧”。其间结会彩楼,预备黄铜制成七孔针,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穿进了为之得久。渐渐七夕成为“女儿节”。而古人正月及八月、九月都可以乞巧,宋朝以后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时期,七夕乞巧节变得很隆重,有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称作乞巧市。

江南

江南的刺绣女孩会在夜晚月光下,将一根绣花针轻轻放到一碗水面上,借助水的表面张力将针托浮,在月光照射下,针周围会出现水波纹,哪一个波纹最复杂,就会绣出最好的作品,有时针上穿有红丝,也是向七仙女“乞巧”。唐代诗人林杰的诗《乞巧》说:“七夕今宵看碧宵,牛郎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西南

染指甲为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年轻姑娘们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这样可以年轻美丽,对未婚女子而言还意味着找到如意郎君。

胶东

胶东地区则多在七夕拜七神姐。妇女们穿上新装,欢聚一堂、盟结七姐妹;少女们则制作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品,称巧饼,用来祭祀织女。

广东

在广东,人们六月便开始准备,把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等待发芽。临近七夕便扎糊起一座鹊桥,还会制作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七夕之夜,人们在厅堂中摆放八仙桌,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和女红巧物。

闽南

在闽南地区,闽南语把织女称为“七娘妈”(台罗:Tshit-niû-má),是保护孩子平安的神,农历七月七日为“七娘妈”诞辰,称“七娘妈生”(台罗:Tshit-niû-má-senn/Tshit-niû-má-sinn)。闽南的习俗在七夕这天吃石榴和使君子煮蛋、肉,以及红糖糯米饭以驱虫防瘟疫;家中有小孩的家庭也会祭拜七娘妈。

香港

现时在香港,仍然有不少家庭保留过往的传统习俗,于七姐诞当日到纸扎店购买“七姐衣”,于当晚用来拜祭七姐。而过往日子的妇女,亦有在拜祭之时利用小蜘蛛、豌豆或绿豆等物品,祈求七姐暗示能否传得手艺。

在坪洲、西贡及石篱各有一间七姐庙,坪洲的七姐庙名为仙姊庙,每年七月初六仍有不少善信前往拜七姐。

台湾

在台湾,闽南话把织女称为“七娘妈”(台罗:Tshit-niû-má),农历七月七日为“七娘妈”诞辰,称七娘妈生(台罗:Tshit-niû-má-senn/Tshit-niû-má-sinn),七娘妈是儿童的保护神,床母是幼儿的保护神,七娘妈诞辰这天,要准备麻油饭与鸡酒汤,呈上七碗,供七娘妈和她的六位姐姐使用。台湾闽南人有拜“床母”的习俗,有幼儿的家庭便在这晚祭拜床母。盛一碗油饭与麻油鸡酒汤,在幼儿睡觉的房间床上,祭祀床母,祈求小朋友身体健康,晚上好睡,还会焚烧纸钱“四方金”(或“刈金”)和“床母衣”,在幼儿出生至十六岁,每年都要祭祀,不间断。在台南、鹿港还保有做十六岁成年礼

近年,传统七夕民俗活动在台湾已日渐式微,并且兴起商业化的“七夕情人节”。但在庙方宣传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近年有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传统七夕民俗活动,七夕民俗开始复兴。

马来西亚

安顺的广东客家移民,在七夕前一夜到七夕间,少女们会对菜篮姑问姻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