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百科之音)

禅让制

时间:2020-01-30 23:58:09

禅让制(“禅”,拼音:shàn,注音:ㄕㄢˋ),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称为“外禅”;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没有血缘关系的禅让更是不把权位当作一家人私有,把他让给贤能的人,是一种理想的政治制度,由部落推选出来。

起源

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极为落后,人类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活下去,因此,人们需要选举出贤能、公正的人当首领,以带领大家抵御外来的侵袭,进行生产劳动和平均分配食物。

中国传说中的禅让

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但其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或帝王让位给别人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个诸侯表决,以多数决定。相传为部落联盟领袖时,四岳推举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使帮助为事。尧死后,舜继位,用同样推举方式,经过治水考验,以为继承人。禹继位后,又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为继承人,最后族人拥戴禹之子启为王。这是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史称“禅让”。1993年郭店一号墓出土的〈唐虞之道〉与2002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收录的〈子羔〉、〈容成氏〉三篇都记载上古的禅让。《唐虞之道》推崇禅让,指出“不禅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

对禅让传说的怀疑

许多学者与书籍质疑远古禅让传说的真实性,怀疑是后起之秀以暴力夺权,并冠上“禅让”的虚名。

中国历史上的禅让

最早信史有记载的禅让,发生在燕国,由燕王哙禅让王位于宰相子之,这次是一次自愿禅让,动机是燕王哙希望效法尧禅让的故事。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这些所谓的禅让,都是朝中权臣胁迫皇帝退位,而由于继承者是当政者的臣子,为避免“不忠”的骂名,便打着禅让的旗号,以取得正统性。因此,以禅让而灭亡某一朝代,史书中也多表述为“篡”(如“王莽篡”、“曹丕篡汉”),而若以武力直接推翻某一朝代,则用“灭”(如“元灭宋”),以表明某种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