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百科之音)

俗语惯用语

时间:2020-03-17 20:40:37

俗语就是惯用语,指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于某时某地的口语。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并不通俗和古雅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地区特点的语言。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rdn_5412abc6b4206.jpg

名称与范围

俗语历史久,使用广,名目繁多,说法不一,有:“里言”、“俚言”、“乡言”、“俗言”、“传言”、“常言”、“迩言”、“恒言”;“里谚”、“野谚”、“古谚”、“乡谚”、“俗谚”;“里语”、“俚语”、“民语”、“常语”、“古语”、“直语”、“鄙语”、“谚语”;“俗话”、“古话”、“炼话”、“常谈”、“俗谈”、“方言土语”、“街谈巷语”等。可见,历来人们对于俗语的理解并不一致。

“俗语”一词,始见于中国西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附褚少孙补写的《西门豹治邺》一文:“民人俗语日:‘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这里的“俗语”一词,是指民间流传的说法。

后来,刘向《说苑·贵德》和班固《汉书·路温舒传》引述路温舒写给汉宣帝信中的话语,正式用“俗语”来指通俗、形象、广泛流行在人群众中的定型语句:“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木为吏,期不可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说苑·贵德》)“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汉书·路温舒传》)

名称与范围

俗语历史久,使用广,名目繁多,说法不一,有:“里言”、“俚言”、“乡言”、“俗言”、“传言”、“常言”、“迩言”、“恒言”;“里谚”、“野谚”、“古谚”、“乡谚”、“俗谚”;“里语”、“俚语”、“民语”、“常语”、“古语”、“直语”、“鄙语”、“谚语”;“俗话”、“古话”、“炼话”、“常谈”、“俗谈”、“方言土语”、“街谈巷语”等。可见,历来人们对于俗语的理解并不一致。

“俗语”一词,始见于中国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附褚少孙补写的《西门豹治邺》一文:“民人俗语日:‘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这里的“俗语”一词,是指民间流传的说法。

后来,刘向《说苑·贵德》和班固《汉书·路温舒传》引述路温舒写给汉宣帝信中的话语,正式用“俗语”来指通俗、形象、广泛流行在人群众中的定型语句:“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木为吏,期不可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说苑·贵德》)“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汉书·路温舒传》)

修辞手法

俗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顶真、映衬、层递等。

比喻

比喻是俗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这类俗语往往用人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如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农田作物、生活用品等,来说明抽象、陌生的事物,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例如,“兵败如山倒”用的是明喻,用“如”把本体“兵败”和喻体“山倒”连接起来,比喻军队战败;又如“穷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在本体和喻体间用“是”连接起来,比喻黄土能变成金子,人能由穷变富;借喻手法俗语运用得最普遍,好像“红花还得绿叶扶”,就是把喻体“红花还得绿叶扶”当成本体来说,比喻即使一个有本领、有能力的人也需要别人帮助。

比拟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前者就是把物拟作人,后者就是把人拟作物。这种修辞手法往往带有讽刺、憎恶意味,用来突出人物待征,特别是思想品德、精神面貌、言行举止等,使形象更鲜明、更生动。

例如,“黄鼠狼给鸡拜年”用的是拟人,黄鼠狼人格化了,赋予人的活动,黄鼠狼本来是吃鸡,却去给鸡拜年,比喻人为装友善,别有用心;“赖狗扶不上墙”是拟物,把不成器的人比拟成“赖狗”,说人无用,扶植不起来。

借代

借代是不把要说的人或事物直接说出来,而是借用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其他事物或名称代替。借代可以是:借本体事物最突出的特征代替本体事物;借与本体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他事物代替本体事物;借本体事物的一部分代替本体事物;借本体事物产生的结果代替本体事物等。俗语简短,借体必须在形象、性质上有显著、典型的特征,使人一目了然。

例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芝麻”代替小事,“西瓜”代替大事、重要事情;“情人眼里出西施”句用中国古代美女“西施”代指美女;“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状元”就代替了杰出人物;至于“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难念的经”就是为难的事情了。

夸张

夸张,顾名思义是要故意把事实夸大或缩小,达到修辞效果。夸张一般分为直接夸张和融合夸张两种。前者是直接突出、夸大或缩小事物的某种特征,把事物说得比实际更好,更强烈;后者是运用比喻、比拟、借代,与夸张相融合的表现形式,用来加强夸张的意味。

例如,“人老骨头硬,铁打都不动”,用“铁”来夸大体头之硬,比喻人越老越坚强;“一尺水,百丈波”,“一尺水”说成能抓起“百丈波”,不言而喻,这是夸大事实;“一脚踢到泰山,一步迈进黄河”比喻人心情急切,想一下子把事办好,而事实上,泰山是一脚踢不到的,黄河是一步迈不过去的;还有,“早上浮云走,后晌晒死狗”,用“晒死狗”夸大天气热的程度。

双关

双关是利用词语的不同含义或读音相同、相近的特点,表面上说一件事,而实际上替的是另一件事。俗语中,借义双关和诣声双关用得较多。借义相关是利用词语的不同含义构成的双关,谐声双关是利用词语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构成的双关。

例如,“火烧芭蕉心不死”,表面上说的是芭蕉的“心”不死,实际上是指人心不死,比喻不甘失败,或不肯罢休;“驴唇不对马嘴”、“牛头不对(搭)马嘴”。表面上说的是“驴唇”对不上“马嘴”,实指两方面或两件事不相符合;“跳进黄河洗不清”表面上说的是,人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身子,实际意义是人的冤屈无法辩白,耻辱洗不掉;又如,“铁公鸡一毛不拔”,表面上说的是铁制的公鸡拔不下一根羽毛,实际上说是说人吝啬,一毛不拔。

对偶

对偶就是把两个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字数相等的短语或 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顶真

顶真,亦称顶针、联珠、蝉联,是一种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