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百科之音)

异姓王

时间:2020-03-12 17:42:29

异姓王,指与皇帝姓氏不同的王爵,亦即不是皇帝宗室的诸侯王。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盛行,天子分封的大多数是异姓王。但是自从秦、统一王朝建立后,绝大多数非皇族的大臣最高只能得到侯爵,而异姓封王则成为殊遇极少数重臣的特例。由于这种地位,各朝各代的异姓王中多有反叛、篡权之人,即使无心对抗朝廷的异姓王也往往成为中央政权针对的对象。异姓封王也因此经常成为中国历史上引人关注的政治焦点。

timg (3).jpg

西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封建,设立郡县,即皇子亦不得封王。秦末陈胜、广发动了大泽之变后,抗秦起义风起云涌,实力军人纷纷称王。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一方面继续推行郡县制,同时保留了一部分封国,大者为王,小者为侯,分封给异姓功臣,主要的有七人:即(原齐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后为卢绾)、长沙王吴芮、韩王信

刘邦心中非常提防这些异姓王,于是称帝不久,就开始磨刀霍霍,这些王国受到汉朝的攻击,大多不能得到善终。赵王张耳病逝,赵国第二代赵王张敖因涉嫌行刺被问罪,王国除,降为宣平侯。燕王臧荼谋反,被攻灭,处死。后立的燕王卢绾勾结匈奴,结果被刘邦察觉,发兵击之,卢绾率部属逃入匈奴,不久病死。楚王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被吕后处死。梁王彭越被贬,之后也被吕后处以醢刑。淮南王英布此时被迫造反,刘邦抱病攻讨,英布退却,被妹夫长沙王吴臣所刺杀。韩王信担心会被汉朝诛杀,便投降匈奴,约一同攻汉,后战死。汉初唯一幸存的异姓王国只有吴芮的长沙国,因为势力实在太小,汉朝没有将它灭亡,得传五世,最后因无后而王国灭亡。

在刘邦灭亡了大部分异姓王之后,曾召集各刘姓王结下白马之盟,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从制度上取消了汉朝再封异姓王的可行性。虽然刘邦死后,吕后训政时,曾广封吕姓子弟为王,但是随着吕后死亡,吕姓诸王很快被元老、大臣们给消灭。

东汉

东汉建立后,承袭西汉七国之乱后对于汉廷对于诸侯王国的严格控制,即使同姓王都严格约束,更不设异姓王。但是这一制度到东汉末年最终被打破,实际控制了汉献帝的丞相曹操公之后再封魏王,并且一举打破王国不得超过一郡的汉制,魏国占据朝廷核心地区十郡之地,声势超过了汉廷傀儡皇帝。曹操死后,一年之内嗣位魏王的曹丕即篡汉自立,建立曹魏

曹魏

曹魏末年,掌权的司马昭效仿曹操,封王。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立刻篡魏自立,建立西晋

历经南北朝诸多变乱,唐初统一后只有极少数异姓王,但是之后逐渐开始增多。唐中叶,东平郡王安禄山反叛,开始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此后国家名虽统一,实际割据严重,各地军阀亦有异姓王,最终东平王朱全忠控制朝廷,加封梁王,数年后篡唐自立,建立后梁。

宋以后

五代十国以后,北宋除延续后周几个异姓王之外,较少封异姓王。王爵多为功臣死后追封的手段,故不再成为对于政权的威胁。异姓王一般为藩属如南平王、安南王、大理国王、定难军夏王、武威郡王、齐郡王,外戚如常山郡王、秦安僖王、沂王、乐平僖靖王,功臣如广阳郡王童贯、同安郡王张邦昌、蕲忠武王韩世忠、循忠烈王张俊、信武顺王吴璘、和武恭王杨存中、申忠献王秦桧。

清代,异姓王非常少,多为外藩蒙古各部及回部首领。汉族勋贵封王仅见于清初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吴三桂、孙可望五家,黄芳度则在死后追赠王爵。但事实上只有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三王有实力,孔有德早死,孙可望称王不久即退位。吴三桂与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耿仲明之孙耿精忠谋反,引发三藩之乱,最后失败,至此再无汉人藩王。

满族勋贵封王仅有两例,一为扬古利在清初追封武勋王,其后福康安在乾隆年间因战功破例晋封贝子,死后追赠嘉勇郡王。

起事反清的太平天国封了很多异姓王。

中华民国建立后,辫军复辟时,溥仪封张勋为忠勇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