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百科之音)

转世

时间:2020-03-07 20:06:02

转世或转生指一个有情之生物体死亡后,其意识、性格特点或灵魂在另一个肉体里重生。转世是佛教、印度教、锡克教、耆那教、一些非洲宗教以及很多不同的宗教和希腊哲学的主要和部分信条。大部分的现代非一神教信徒也相信转世说。

20160422052000415.jpg

信仰的起源

这种信仰早于原始文化中出现。一些无神论的学者认为,这种信仰源于三个普遍的信念:

1.人类是有灵魂的,而灵魂与呼吸之间有一种不明确的关系,可与肉体分离。在睡眠时,分离是短暂的;在死亡后,灵魂则与肉体永远分开。

2.一切动植物皆有灵魂,而且强大地影响人类的力量与情绪(即泛灵论)。

3.灵魂可从一个有机体转移到另一个有机体上。

在很多印度教(尚存的最古老宗教)学派中,仍有人拥护这个信念。

图腾信仰亦包含灵魂在人类肉体间转移的暗示。

东方宗教与传统中的转世概念

佛教

佛法认为,转世根本原因是因为求生欲,这种求生欲在佛法也称为“求身欲”,亦即我们的天性会想要保护好现有的这个身体,这就是让我们转世的动力。在死亡的当下,肉体会感受到强烈的剥离之苦,触发这先天性的“本能”想要保护好这个身体,这样的求生欲会让我们在生命终结后,因为这股“欲”或者说“爱”的力量而转世。

“爱”促成了转世,而爱的背后力量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会下意识地“爱”呢?虽然此处说它是本能,但佛法更深入的主张,这种“本能”是建立在一种习惯、一种氛围,就是认为有一个独立、自主、完整的“我”要保护,而这样的习惯与认知,叫做“无明”。因此,虽然直接驱使我们转世的是“爱”,但其根本的源头则是无明;表面上,无明看似无形、无力,但它正是爱的根本诱因。

在无明、爱之后,第三者是业力:只要我们有本能的求生欲、有“爱”,就必然会转世,而转世之后会过得如何呢?这就是“业力”产生作用的所在。无明、爱、业力三股力量,是促使我们转世的三个主角:前者是“爱”的基础,它虽微弱、但是是根本。“爱”是转世的动力本身,而“业力”则是决定我们转世后去处的条件。

除了已经修证正等正觉的佛陀和声闻第四果阿罗的佛弟子于当生舍报后入无余涅槃,不再转世之外,所有有情众生死后一定会转世出生。佛教部派对于转世过程有不同说法:唯识宗主张第八识离开身体后,经过中阴身阶段,以后出生为新生命。说一切有部不主张第八识,但认为有中阴身阶段。上座部佛教不主张中阴身,主张有分心贯穿前后生。出生的新生命体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飞禽走兽、昆虫、鬼、神,等等。具有宿命通的修行者可以借由禅定获得过去多世的记忆。具有天眼通的修行者可以看到其他有情转世到哪里。

坚持所有有情都没有来世的异教徒被称为断见论者,同时也是无因论者,也是佛教以外的九十六种外道见的最严重无明者。其本质是根源于常见论,同样属于不如理的虚妄想像而生的教派。

道教

古中国深信人可以透过修炼而长寿,如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甚至长生不死,如道教就有所谓的炼丹,从古代帝王陵墓到民间厚葬的“死后享乐”可以看得出来,转世概念不是传统道教的一部分,但受佛教影响,现在几乎所有道教宗派如全真派或正一派等,都认同轮回转世,并有判断亡人落于哪一轮回道的亡人落道之术。

以下为老子转世的假设:

东汉末年的《老子变化经》、边韶《老子铭》、三国葛玄所著《老子道德经序诀》、六朝时期的《老子变化无极经》等,均讲述老子化身历代降生的神话,即常说的“老子八十一化”,每一世皆有名号。唐代的《紫微大帝说玄武本传》又增加了一世,说老子82化为玄武神。

《太平广记》载刘三复此人“能记三生事,尝为马,伤蹄则心痛,转世为人,乘马至硗确之地必缓辔,有石必去。”《聊斋志异》卷一有《三生》的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