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百科之音)

《三国志演义》

时间:2020-04-23 00:36:11

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中国明代长篇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撰。120回。与《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同被誉为中国古代四部经典小说。本书从灵帝建宁二年(169)写起,至武帝太康元年(280)止,叙述其间百余年的历史事件,着重写历时半个世纪的、蜀、三国角逐、兴衰始末。关于三国故事,自西晋陈寿撰正史《三国志》,南北朝裴松之为之作注,广征博引野史杂传140多种,内容大为丰富,间有不少传说、轶闻,至迟至晚唐,三国故事已在民间广泛流传。入宋以后,说话的讲史类中已有专业艺人说“三分”,苏轼在其《志林》中更有说三国“古话”的生动记载。至金元明时期,现今所知三国戏多达四五十种,许多重要情节已臻成熟、完整。讲说三国故事的话本,今存元代至元年间刻本《三分事略》及至治年间的《三国志平话》。后者约有8万字,上图下文,情节初具《三国演义》规模,叙事简略,不拘泥史实,有浓重的民间传说色彩,大约为说话人所用提纲。罗贯中正是在此基础上,参照陈、裴的志注,创作了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今本《三国志演义》第1~33回写东汉末黄巾起义至曹操平定北方;第34~50回,以赤壁之战为中心主题,及于战后形成三分天下之势;第51~115回,重点讲叙蜀主刘备生前、身后故事,诸葛亮治蜀及南征、北伐等大小战役;第116~120回,写三国归一于西晋司马氏政权。全部框架、脉络与史籍相近,但艺术加工、虚构的成功,极大开拓了社会历史的视角,展现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战乱频仍的时代风云大画图。在对三国鼎峙的描写中,作者以曹刘为主线,成功地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周瑜张飞吕布等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的主导倾向是尊刘抑曹,以曹刘二人人生哲学的强烈对比为核心去刻画人物。在小说中,曹操被写成一世奸雄,多疑、残忍、诡诈、伪善却又富于机谋,他信奉的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处世哲学;而刘备则以“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为行为准则,被描绘成封建时代的理想仁君。诸葛亮在历史上就是足智多谋的良相,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召着后世献身国家、民族的志士仁人,小说某些描写不免神化其人其事,但从中反映人民的爱憎向背之情。关羽,在小说中已完成了儒家的义的人格化。他不仅是一员勇冠三军的大将,又是义的化身,是被人民奉为“帝君”的神,是千百年来民间互帮互助,正义、义气的象征。作品有许多精萃的描写,如桃园结义,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三顾茅庐,长坂坡赵云救幼主,张飞喝断当阳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等,环绕人物写故事,又以情节显现人物性格,写他们的忠、奸、机变、智谋、胸襟与气度,文笔清晰,酣畅淋漓,被后世视为典范。现存最早版本为明嘉靖元年(1522)刊《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每则有一七言标题,前有弘治七年(1494)金华蒋大器(庸愚子)序,一般认为较接近罗贯中原著。此后新刊本迭出,变异、改动也多种多样。明末有标为李卓吾批点的《三国志演义》,将240则合并为120回。据记载此本为叶昼假托李卓吾之名刊行的。清康熙时,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志演义》进行修订,于曹操、刘备的刻画再加点染,曹操更为奸恶,刘备越发仁德;于回目、情节、文字也都作进一步加工润色,并增添了评语,遂成为最通行的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排印、校注本;宝文堂书店出版有周振甫的节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