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百科之音)

各民族饮酒风俗

时间:2020-04-10 23:07:49

俗话说:“无节没有酒,无酒不成礼。”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都有人在接客宴宾,天天都有婚、丧、奠、祭仪式。从小儿满月、生日聚会、亲友欢聚直至庆功祝捷、欢宴国宾等等。由于活动内容不同,饮酒的礼仪形式也不同。而各个少数民族,更有其丰富多彩的饮酒风俗。这些“酒俗”是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心理素质创造出来的,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逐渐形成,充分体现了民族风貌。以下介绍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少数民族酒俗。

蒙古族 蒙古族牧民居住在高寒地带,一般都爱喝酒,最爱喝的是马奶酒,是用马奶酿制的。

在举行各种隆重典礼仪式时,先要由地方首领或德高望重者端起酒碗,用右手无名指蘸上酒,朝天弹一下,意为敬天神;再蘸上酒朝地弹一下,意为敬地神;再蘸上酒,面朝西方再弹一下,意为敬祖先

蒙古人给客人敬酒的仪式热烈而隆重,主人将盛酒的碗托举在长长的哈达上,恭敬地给客人连献三碗。第一碗感谢上苍恩赐我们光明,第二碗感谢大地赋予我们福禄,第三碗酒祝人间永远吉祥。客人喝醉,主人认为是看重他,非常高兴。客人对敬酒推让不喝,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

蒙古族敬酒,常不备菜,而以美妙动听的酒歌劝酒。歌手会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适合的歌词,酒歌悠扬清亮。如有一支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酒歌是这样的:

金杯中斟满了醇香的美酒,

高高地举过头顶,

敬献给父老长辈表深情。

赛拉尔白咚赛!

像那青山的泉水一样清澈,

似那草原的鲜花一样美丽,

吉利相逢的亲朋至友呵,

敬上这醇香如蜜的琼浆。

……

彝族 彝族谚语曰:“人贵在茶,彝人贵在酒。”“有酒便是宴”。因此常喝寡酒,不一定要有菜。

彝人喝转转酒。不分生人熟人,不分地点场合,大家席地而坐,围成圆圈,依次轮流饮酒。有一首著名的劝酒歌是:“地上没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没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没有喝错了的酒。喝吧,尽情地喝吧!”

每逢节日,彝族姑娘或妇女,就带着一坛酒,插上几支棉竹杆(喝酒的吸管)放在家门口附近的路边上。凡路过的人都要劝其饮酒,方才让他过路。

红军长征路过贵州、四川边境彝人居住区时,刘伯承将军与彝族首领饮鸡血酒的故事广为流传。这也是彝人饮酒的习俗之一。为了对某一件事情表示决心而发誓时,就要饮“血酒”。杀一只大公鸡,把鸡血滴进酒中,双方当事人端起酒杯发誓以后一饮而尽,表示永不反悔。

傣族 傣族所饮朱酒,据史籍记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酒是傣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祭祀神灵、军队出征、结婚、过年、待客都要用酒。市场上摆满了卖酒的樽坛,酒市非常兴盛。土司头人宴客,俗例由年轻姑娘进酒。他们用银盘托着酒壶,依次向客人敬酒。如客人不饮,她们可以抱住客人的头灌酒。她们用“车轮战术”,“轮番轰炸”,直到将客人灌倒为止。但客人亦可准备好银元,在姑娘敬酒时放上一枚银币,便可请她代饮。

在酒事活动中,傣人均要唱传统的《讨酒歌》、《敬酒歌》、和《酒醉歌》。《讨酒歌》大意是:我不想吃鱼肉,也不想尝糕点,只想讨一杯酒喝,只想讨一点欢乐。非常风趣。《酒醉歌》较长,大意是:“没有愁,没有忧,因为太欢乐,大家才喝酒。谷子是我们种,甘蔗是我们栽,米酒是我们酿,欢乐是我们自己的。我们用自己的劳动,换来自己的欢乐。喝呵喝,要喝个痛快,要喝个快乐,醉了也不怕,醉了就唱歌……”这些歌,深受傣族人喜爱。

哈尼族 哈尼族的生活中,酒与欢乐、情爱、友谊、神圣等人类美好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在哈尼族重大节庆期间,要举行“资鸟都”,即大家一起喝欢乐幸福之酒。太阳偏西时,各家将精心准备好的酒和菜,端到街心,按顺序摆好。这种酒宴随人数多少,长达几十米,甚至上百米。坐上席者称“阿窝”,为儿孙满堂、德高望重者。“阿窝”先念祝词,全席同呼“沙—收—罗”,这象征着除旧迎新,五谷丰收。接着鼓声响起,人们陆续绕席起舞,并不时边舞边将身子匍伏席上,特别高明、巧妙的是,他们不用手端酒碗,而是用嘴将酒碗叨起,慢慢仰面,一饮而尽。

喝新谷酒,是哈尼族具有祭祀性质的饮酒活动。意在预祝五谷丰登。喝新谷酒在每年七、八月间,于秋收前举行。选一吉祥的日子,人们到田里割一把即将成熟、颗粒饱满的谷穗,捆扎起来后,倒挂在堂屋后山墙上,意在求家神保护。然后捋下百十粒谷粒,有的炸成谷花,有的放进酒瓶内泡新谷酒。当天下午宰杀大鸡,备办丰盛的宴席,请邻居中的男性长辈来喝新谷酒。席间,邻居中的长者先庄严地端起盛满新谷酒的酒杯喝起祝福丰收的酒歌:

像黄牛寻找野火烧后发出的青草,

我们直爽地来讨喝喷香醉人的米酒。

黄黄的竹筷挟黄鳝,

花花的杯子盛满酒。

祝丰收的粮食堆成山,

白生生的大米吃不完。

喝毕,全家老少都要端起酒杯,喝一口新谷酒,连婴儿也不例外,也要在小嘴上抹一滴。据说,这样可使全家无病无痛,,幸福安宁。而多喝新谷酒,到秋收新谷上场时,就会有吃不完的粮食。

快喝吧,

喝一口荞酿酒,

它可以使人勤手快脚。

快喝吧,

喝一口谷酿酒,

它可以使寨子年年丰收。

快喝吧,

喝一口果酿酒,

它可以使老人长命百岁。

快喝吧,

喝一口高梁酒,

它可以使生活美如醉。

哈尼族的祝酒歌真可以使人闻之即醉。

此外,哈尼人祭山、祭天时,要供9碗酒。死了人,奔丧的亲友,也要带酒去祭奠。

景颇族 景颇族饮水酒,酒精含量低,味甘美而略带酸。景颇族人,饮酒和吃饭、穿衣一样重要。男女均善饮酒,外出也带着酒筒。景颇族有句谚语:“酒能把两座山粘在一起。朋友的心要通,没有酒不行。”

景颇人饮酒必成双。客人若能饮酒,必饮完两杯,至少也要饮两口。即使滴酒不沾者,也要用嘴在酒杯上碰上两次。双数被认为是团结、友谊的象征。

景颇人遇红白喜事或较大的节日,必用“礼篮”,这是历史久远和极具民族特色的酒俗。

“礼篮”用一只经过装饰的藤篾篮子,在里面装一筒白水酒,一筒煮米酒,两包熟鸡蛋,两包糯米饭团,每包都用篾扎两道,篾头回转过来,相互扭紧。

客人到来时,主人率身着盛服的妇女,背上“礼篮”,拜见客人中的为首者,将篮中的物件当面清点。客人接受“礼篮”后,为首的吟颂祝词,然后饮篮内的酒,接着大家一起吃糯米饭团,将鸡蛋切成片吃。

“礼篮”含义深刻。据说篮中的水酒代表女性,米酒代表男性,喝了水酒能解渴,饮了米酒可消乏。糯米饭团表示团结、友爱;鸡蛋表示纯洁,祝客人平安、快乐。可见在这些古老的习俗中,保存着景颇人美好、善良的愿望。

壮族 壮族有1300万人口,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壮族民间爱饮米酿的30度左右的酒,称为“米双”,又爱称为“土茅台”。

壮族宴席间的酒俗主要有“串杯”(又称“交杯”)“交臂”和“转转酒”。敬酒双方,各饮对方手中的酒,称“串杯”(或“交杯”)。主客互相交臂后,各饮自己杯中的酒,称“交臂”。围桌而坐,相互之间同时敬酒,各人饮其身旁亲友杯中之酒,称“转转酒”。

壮族妇女在坐月时,有喝坐月酒的风俗习惯。用1斤新鲜糯米酿成甜酒,再将1只小公鸡捏死后,退毛破腹,取出内脏,浸入甜酒中,把装酒和鸡的沙罐以文火煨烤,使温度在80℃左右,切切不可沸腾。经3、4小时,便可成熟。再用纱布过滤,取酒液给产妇喝。酒液呈乳白色,鲜美可口,滋补功能极强。

瑶族 瑶族有140多万人口,瑶人嗜酒好客,瑶谚有:“桌上客常有,杯中酒不空。”

广西巴马县瑶族有“三关酒”风俗。遇喜庆事,贺客到时,在唢呐、喜炮声中,主人家端酒在屋外组成3关,每1关敬每1位客人2杯酒,叫做“三关迎客六杯酒。”

都安、大化、巴马等具有“笑酒”风俗。节庆日,亲朋相聚,酒过三巡,有1人提出1件趣事或笑料,引起哄堂大笑。另1人接着讲别的趣事,有的吟诵“笑酒词”或“笑酒歌”,类似一连串的单口相声,使大家在笑声中举杯痛饮。

阿佤族 阿佤族无论大小事,都饮自酿的醇酒。主人向客人敬酒,自己先饮一口,来打消客人的戒意,再依次递给客人喝。客人则一定要喝,喝得越干净越好。

另一种阿佤族饮酒习俗是,主人、客人都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传给客人,客人也用右手接过来,先倒在地上一点,意为祭祖,然后主客同饮,尽欢而散。

有亲友离去,主人向亲友敬酒,用葫芦装满水酒后自己先饮一口,双手放到亲友嘴边,直至亲友喝光才放手。意味着愿亲友一路平安,不论去何处,不论走多远,都不忘故土和故土的亲人。

独龙族 节庆日或纠纷了断后,独龙族人都要喝同心酒。同心酒是独龙族传统的饮酒方式,也是一种节庆礼仪,象征友好团结。

饮同心酒时,二人或并坐,或并立,一个用左手,另一个用右手相互搭肩,再一个用右手,一个用左手共端一竹筒酒。他们头并头,不计性别,共饮于一杯之中,以示亲爱同心。同心酒可一饮而尽,也可分几次饮干。但只要被邀请同饮同心酒,被邀者是不能拒绝的。

独龙族婚嫁过程中,定亲,双方亲家要饮同心酒;婚礼上,人人都可以同新娘共饮同心酒。

鄂伦春族 鄂伦春人居住在高寒、辽阔的大兴安岭。“鄂伦春”之意即为山岭上的人。他们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形成爱酒、不醉不休的豪放性格。鄂伦春人爱喝烧酒和马奶酒。

鄂伦春人把酒看成高尚的礼品,认为无酒不成敬意。狍子肉和烧酒是待客的必需品。

鄂伦春族婚宴上的醉酒狍子颇具特色。举行婚礼时待客的狍子绝不能是用枪打来的,只能用狍子醉酒的方法,将活狍子诱擒而来。猎人们要掌握狍子的生活规律,用杜柿这种大兴安岭中最好的野果,制成香甜可口的杜柿酒,再用此酒的酒香引来狍子,狍子吃了杜柿酒即东倒西歪,大醉如泥。猎人生擒了这些醉倒的狍子,新郎新娘在拜完山神爷后杀掉,剥皮,在火上烤。然后用来在婚宴上待客,醉酒狍子肉色味俱佳,而且预示婚后生活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