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百科之音)

乾隆弘历,乾隆帝

时间:2020-02-07 19:30:50
分类: 清朝 皇帝

乾隆帝是满洲镶黄旗人,为雍正帝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1711年9月25日)子时。登基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因其继位之时有在位时间不越祖父康熙帝之誓言,故而禅位于其子颙琰(即后来的嘉庆帝)。此时的乾隆虽为太上皇,但依然“训政”,在宫内仍然沿用乾隆年号,成为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直至驾崩于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辰刻,享寿八十七岁(虚岁八十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以及中国历史上实际掌权(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合共64年)。

447px-清_郎世宁绘《清高宗乾隆帝朝服像》.jpg

清朝第6位皇帝 乾隆帝

在位时期:1735年10月18日-1796年2月9日(60年114天)

人物生平

皇子时期

弘历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1711年9月25日)出生,为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幼名“元寿”。当时,其父胤禛为雍亲王,生母为藩邸格格钮祜禄氏(孝圣宪皇后)。弘历生于雍王府东书院“如意室”。他被认为是雍正帝诸子中最有才干的一位,自小甚得其祖父康熙帝与父亲喜爱,虽然祖孙真正相处的时间并不长,但康熙帝曾为其慎择良师,进行多方面教育。在许多记载中也显示康熙帝对这个孙子十分疼爱。一些清史学家认为正因为康熙帝认为弘历在为人处事的方式上与自己极为相像,在十数岁时就精于武术,并对艺术创作十分着迷,所以才传位于其父,以便将来能传位与弘历。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驾崩前宣诏嗣位。二十日其父登基,是为雍正帝。第二年即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秘密建储亲书逾臾旨,密封遗诏藏于正大光明匾额后。同年三月,雍正亲生儿女中,只追封皇二女爵位为和硕怀恪公主,雍正帝尚活着的儿子弘时、弘历、弘昼、福惠、福沛均未封爵位(其生母分别是齐妃、熹妃钮祜禄氏、纯悫皇贵妃、敦肃皇贵妃)。

雍正元年(1723年)十一月,雍正命皇四子弘历祭景陵。

雍正二年(1724年)十一月,适逢康熙忌辰,雍正命皇四子弘历祭景陵。

雍正四年(1726年)五月,适逄仁寿皇太后三周忌辰,雍正帝欲要亲往祭陵。王大臣等,以圣躬素畏炎暑,万几已极劳苦,又触热往返五六百里,洵非所宜,且二麦登场,一路夫役祗候,不免耽误农功,因合词恳请停止。雍正皇帝勉从所请,因此命皇四子弘历前往行礼。[7]

雍正四年(1726年)十一月,雍正下令,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东陵。命皇四子弘历祭景陵。

雍正四年(1726年)十二月,命皇四子弘历、庄亲王允禄,视马武疾。雍正谕,曰:“马武抱病危笃,闻之深为凄恻,马武事我皇考康熙五十余年,朝夕侍奉不离左右、恪恭谨慎,事事能仰体圣心”。马武病故后。命皇四子弘历、怡亲王允祥、庄亲王允禄、及左翼四旗部院大臣、一等侍卫,往奠故内大臣马武茶酒。

雍正五年(1727年),皇四子弘历娶妻富察氏。完婚后,弘历由紫禁城的毓庆宫移居乾西二所(日后改名为重华宫)。

雍正六年(1728年),他的一位妾室富察氏为他生下了第一个孩子长子永璜。

雍正九年(1731年)八月,大学士忠达公、抚远大将军马尔赛起程,命皇四子弘历告祭奉先殿。王以下官员,俱至西长安门外送行。

雍正十年(1732年)春正月,享太庙,命皇四子弘历行礼。

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皇帝第一次封皇子爵位(那时雍正帝儿子只剩下两位:熹妃钮祜禄氏子弘历与裕妃子弘昼):弘历封和硕宝亲王爵位、弘昼封和硕和亲王爵位。住地获赐名“乐善堂”,未外设王府。

雍正十二年(1734年)夏四月,享太庙,命皇四子宝亲王弘历行礼。

雍正十三年(1735年)五月。雍正命果亲王允礼、皇四子宝亲王弘历、皇五子和亲王弘昼、及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户部尚书公庆复、礼部尚书廷珍、刑部尚书宪德、张照工部尚书徐本、正红旗军都统李禧、正黄旗汉军都统甘国璧、仓场侍郎吕耀曾,俱办理苗疆事务。

由于皇四子弘历行事恩威并施,手段宽猛相济,雍正帝指派他钦差出京办事,以及参与西北准部用兵西南改土归流的决策。在雍正后期,使自己渐得到了父亲恩宠。

即位早期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10月8日),其父雍正帝驾崩,享年五十七岁。宣读遗诏:“宝亲王皇四子(弘历),……圣祖康熙皇帝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与和亲王(弘昼)同气至亲,实为一体……俾皇太子弘历成一代之令主。”宝亲王皇四子弘历登基,是为乾隆帝。乾隆弘历以雍正驾崩前遗命尊生母熹贵妃钮钴禄氏为崇庆皇太后。封和亲王弘昼之母裕妃耿氏为皇贵太妃。九月,曾抚养过弘历为皇子时的慈母悫惠皇贵妃、惇怡皇贵妃各加封号封太妃(雍正不立两位前朝的皇考太妃之位)。十一月,大学士等议奏崇庆皇太后父四品典仪官凌柱封一等承恩公、母为一品夫人。

同时遗诏命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为辅政大臣,辅佐新君处理政务。

成书

乾隆上位后,命人编纂《国朝官史》。 收录以下雍正皇帝谕旨:

雍正元年正月,上谕:诸皇子入学之日,与师傅豫备杌子四张,高桌四张,将书籍笔砚表里安设桌上。皇子行礼时,尔等力劝其受礼,如不肯受,皇子向座一揖,以师儒之礼相敬。如此则皇子知隆重师傅,师傅等得以尽心教导,此古礼也。朕为藩王时,在府中亦如此行。至桌张饭菜,尔等照例用心预备。

雍正八年三月,上谕:谕总管太监传与各处首领太监知悉:阿哥现居宫内,年已长成,尔等不可趋奉,亦不可得罪,并不许向阿哥处往来行走。即阿哥下太监亦不许与尔等所属太监饮酒、下棋、斗骨牌、说闲话。除赵进朝、靳进忠、赵运祥、杨进朝四人奉旨行走,不必拦阻外,其余各处首领太监,严加晓谕,小心遵行,不可日久懈怠。嗣后如有玩法之人,经朕察出,系宫内太监,治宫内总管之罪;系圆明园太监,治圆明园总管之罪。

中期统治

乾隆帝即位后,以“宽猛相济”理念施政,先后平定新疆、蒙古,还使四川、贵州等地继续改土归流,人口不断增加,在乾隆末年时突破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下令编纂《四库全书》,历时9年成书,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百科全书。统治期间与康熙、雍正二朝合称“康雍乾盛世”。

同时,乾隆为了打击朋党以及加强对人民主要是汉人的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并借此焚书箝制汉人反清思想的传播。郭成康指出,乾隆查办禁书目的就是要彻底消灭部分汉人中的反满思想;然而,乾隆当时民族矛盾和斗争的情况已经逐渐缓和、并且在汉族臣民已承认清朝对全国统治的情况下,乾隆将民族矛盾和斗争的严重性夸大,在有关文字狱和禁书的决定中作错误估计,并且表现得过度敏感。此外,在乾隆时期的文字狱,针对的并非只有汉族,牺牲者中亦有满族如鄂昌。

在位后期

中期以后,乾隆多次下江南,有安抚百姓,检阅军队,视察水利,增加科举以及免除税收之举。

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786年1月16日),台湾爆发林爽文事件,满清虽利用台湾闽客之间的族群对立,但战事旷日废时,要至福康安率大兵登陆后,方于四个月内镇压此乱。并将林爽文凌迟斩首,女眷发放边疆做奴,十五岁以下男童连坐犯被押解至北京阉割。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遣使乔治·马戛尔尼于乾隆83岁时到中国寻求驻节,但双方出现与乾隆皇帝会面采“单膝下跪”(英方主张)或“三跪九叩”(中方主张)的礼仪之争,最后以“单膝下跪”而为礼。

乔治·马戛尔尼在回国后向英国议会写出报告:“中国是一艘破旧的大船,150年来,它之所以没有倾覆,是因为幸运的遇见了极为谨慎的船长。一旦赶上昏庸的船长,这艘大船随时就可能沉没。中国根本就没有现代的军事工业,中国的军事实力比英国差三到四个世纪”。而在马戛尔尼的日记中却有以下记载:“中国工业虽有数种,远出吾欧人之上,然以全体而论,化学上及医学上之知识,实处于极幼稚之地位。”,又称:“中国政府的行政机制和权力是如此的有组织和高效,有条件能够迅即排除万难,创造任何成就。”。

为了打击腐败之风,乾隆鼓励人们秘密向他汇报官员们的可疑行为,收受贿赂、欺诈、任人唯亲、滥用职权和瞒报等,例如福建大狱案,至于控诉的真假则由皇帝决定,在其统治初期坚定了惩治贪腐的决心,下令任何案件只要涉赃额超过一千两,案犯就将斩立决;然而到了乾隆统治的后半期,官员贪污这一严重问题再次出现,到了晚期每隔几年就会爆出一些重大案件及弹劾案,当时年迈的乾隆已经没有初时的魄力去严惩官员们的渎职行为,有学者指出:“从乾隆看来,在这些欺诈行为中也存在一些积极因素,其中之一便是所有被没收的贪官污吏的家产都流入了乾隆的腰包,大大增加了他的财富。而财政赤字和粮食亏空则由那些被免官员的继任者负责。另一个积极因素是满、汉官员都卷入了这种犯罪,这样乾隆就无须担心存在汉官通过腐败来故意破坏国家政治体制的阴谋。但是,看到那些本应更加效忠皇帝的满洲官员同样也在做着有损皇帝统治之事时,乾隆也会感到不太舒服。不过,好在还有一些值得依靠的、公正廉明的官员让乾隆感到些许安心,这些人对乾隆总是以诚相待,不收受贿赂,不会为了一己私利而欺君罔上。他们之中多数是满洲人,包括阿桂和傅恒”。

传位与去世

乾隆五十年之后,睡眠减少,“寅初已懒睡,寅正无不醒。”,左眼视力下降,年过七十之后,“昨日之事,今日辄忘;早间所行,晚或不省。”

乾隆25岁登基时表示过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纪元六十一载之数。因此在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1795年10月15日)85岁的乾隆将皇位传予十五子颙琰(嘉庆帝),自称太上皇,但军国大事及用人皆由乾隆躬亲指教,嘉庆帝朝夕敬聆训听;宫中仍用“乾隆”年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万岁爷进药底簿》封皮上书“乾隆六十四年”。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乾隆太上皇驾崩于北京紫禁城养心殿内,享寿八十七岁,结束了长达六十三年又四个月的统治。庙号清高宗,谥号纯皇帝。死后与爱妻孝贤纯皇后合葬于清裕陵。

身后之事

嘉庆四年二月二十一日,总管张进喜传旨交如意馆绘画太上皇帝圣容一轴,大边上花纹按照安佑宫供奉的圣祖和世宗圣容挂轴上的大边花纹式样绘画。圆明园四十景之鸿慈永祜的主体建筑安佑宫殿内便供奉他的画像。嘉庆四年四月的圆明园文开称,安佑宫供奉高宗纯皇帝圣容,照例供献用宫香饼一觔、小黑芸香五两和小白芸香五两。

1928年,乾隆去世近一百三十年后,军阀孙殿英看准了乾隆帝陵墓及慈禧太后陵墓的珍贵财宝,藉演习之名,率其部下盗掘乾隆帝及慈禧太后之陵墓。士兵为得棺内珠宝,将乾隆梓棺劈开并大肆搜掠,乾隆帝后遗骸四散在地,情况奇惨;及后溥仪派人前往收拾,亦只能找回部分遗骸,勉强砌回主体,并将帝后遗骸合葬一棺,重新行葬。

轶事传说

艺术爱好

乾隆帝好诗、书、画,作品极多,作诗多达四万首(38630首)。其作品多采用“御题”做题跋。紫禁城宫殿内绝大部分的匾额,楹联,亦是出自其御笔。乾隆有在宫中收藏的名家书画上题诗用印的嗜好,被认为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这种行为也破坏了原作品的艺术价值。

十全老人

清乾隆《平定台湾得胜图》

乾隆五十七年,乾隆亲自撰写成《十全武功记》,自诩“十全老人”。命人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刻碑,昭示其武功。“十全武功”指“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风流天子

在各种民间传说中,乾隆帝被描绘成风流天子。民国初年,就盛行香妃的传说。至今,关于香妃以及乾隆帝与平民女子的爱情故事为主题的各类文学、戏剧、影视作品,络绎不绝。另外在大臣中,乾隆帝对傅恒之子福康安最为优待。民国后,多传说福康安为他与傅恒妻的私生子,但黄一农等学者已考证此说不确。

六下江南

民间对乾隆帝六次南巡亦多有演绎,或称之“乾隆下江南”。当代广告中,声称乾隆帝在南巡过程中曾品尝过某种美食的例子不胜枚举[25]。

出生血统

坊间野史指乾隆之母为汉人(非汉军旗),甚至有出自汉人之家(海宁陈家),并非雍正帝亲生子之说,故认为乾隆为汉族后裔,但未被完全证实[26][27]。乾隆帝的六次南巡亦被认为是去浙江海宁探望亲生父母陈世倌夫妇。金庸所著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正是以此传说为蓝本。

另外,关于乾隆出生之处也有争议,一说在雍亲王府(雍和宫),另一说则是在承德避暑山庄狮子园,而且避暑山庄一说是由嘉庆皇帝亲口提起,这也是野史会传出乾隆是由避暑山庄汉人宫女所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