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百科之音)

司空图

时间:2020-02-05 22:55:27
司空图

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人物生平

一九○八年,李仙根入广东陆军小学,加入同盟会。他与邓演达同班同学,一同参与辛亥革命武装起义的准备行动。一九一四年负笈日本,继续革命活动,结识了朱执信、胡民、古应芬、廖仲恺汪精卫等,并受知于孙中山先生。

一九一七年回故乡结婚,夫人孙少卿(佩莪),是中山先生族妹。此后,长期追随孙先生,在广州、香港从事革命活动。一九二二年,陈炯明叛变,孙先生脱险赴沪。李仙根以先生的机要秘书身份受命留港,与讨陈驻港办事处同志配合,负责中山先生的机要联络工作,以确保中山先生及时掌握广东事态变化,指导革命行动。

一九二三年二月,中山先生离沪经港回广州,李仙根仍留港担任机要联络。五月,李回在本营并奉委任大本营驻江门办事处秘书长,协助办事处主任古应芬统管西江军务、政务,调节水陆各军。江门办事处亦称江门行营,同月行营进驻肇庆。当时西江前线将领如邓演达、李济深、黄绍雄、白崇禧、李宗仁等,皆李仙根的同学。八月,西江粗定,李又奉命回大本营。八月至十一月,中山先生亲临东江讨陈前线督战,迁大本营于石龙(后改设行营),轻装简从,文官自始至终随行者公李仙根一人。其间,孙先生不避锋镝,多次亲临前沿视察阵地,鼓舞士气,李均紧随左右,并摄有许多相片传世。为便于行动,行营设于列车之上,十一月十二日,军情突变,败兵溃退,一时秩序大乱,李胸足受撞击轻伤,仍负痛护持孙先生急登车头,行至仙村会合古应芬、罗翼群等同车返省。不久,叛军败退惠州,东江稍定,行营结束。

在此期间,孙中山内则筹划改组国民党,外则准备北伐,日理万机,李以侍从秘书机要秘书职,与众幕僚襄赞左右。当时,李与廖仲恺、邓演达友情至笃。二三年春,廖赴日与越飞再次谈归来,李在港迎接,并和邓一同与廖倾谈竟夕。一九二四年一月,国发党一大召开,李仙根以“联义社”方面的代表列席大会。

这一年,中山先生手令省长委任李仙根为香山县县长。八月,李离县任仍回帅府,治县虽仅半年余,颇有政声。县署前的马路(今孙文路),即李在任内拓宽修建。他留有一幅拆路情况的照片,题字颇风趣,曰“破坏在我”。李回帅府时,中山先生正筹备北伐。九月十三日迁大本营于韶关,李仙根复随节驻韶,随侍左右,承乏机秘。孙先生在韶关的活动,李亦多摄像留存。十月份,孙先生返广州,决定北上。

中山先生十一月十三日北上,胡汉民留守广州代行大元帅职,李仙根亦留帅府。但孙先生甫抵天津病情即恶化,急电如李北上。李廿五日赶到天津,卅一日随节移驻北平铁狮子胡同行辕。此后,直至三月十二日孙先生逝世,李继续在孙先生身边担任机要,并侍疾。孙先生逝后,李参加治丧委员会,兼负秘书、总务两组实际工作,秘书组组长为汪精卫,总务组组长为胡汉民。病笃之时电召李仙根北上陪侍,足见对李信爱之深。而李敬孙先生出于至诚,日记上载有决意“事之如父”的私愿,誓以始终随侍中山先生,故多次拟仪外放优缺,均辞不就。中山先生弥留诀别,李为极少数随侍在侧目击全过程的一人。李所遗当年袖珍日记,逐日有孙先生病情变化和医疗措施的记载,包括每日体温脉搏血压,以及先生的言谈和精神状态等。同时,围绕先生身边的政治活动以及海内外的形势动态,以至逝后在北平治丧期间的社情。亦有简要记述。

孙先生既逝,李顿失依傍。然与粤系政要仍保持广泛密切的联系。二四年九月,任江门政务专员。一九二七年出洋考察。回国后,粤宁在南京合组国民政府,胡汉民主国民党中常会,古应芬出任国府秘书长,李应胡古之邀任国民政府机要秘书,直至粤宁决裂,随粤系退出撤回广州。此后,除曾一任中山县县长外,任粤汉铁路南段局长历四年。李在任内,和衷上下,苦心经营,终使粤汉面段全线建成通车。与此同时,李更协助广九路的建设,时时往来省港,卒促广九建成。路成,李转任西遇政务委员会委员。李全力投身铁路建设,亦以继承中山先生部分遗愿也。

抗战开始,李举家移寓香港,而李则被任命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为共赴国难,李只身前往武汉、重庆。斯时,国事蜩螗,内忧外患,李时时忆想当年追随中山先生革命时期一派蓬勃气象而感怀不已,出席参政会对时政有所评击。

一九四二年初,香港陷敌,李夫人携子女内移,六月辗转到达柳州,得张发奎接待并安置生活。李亦由重庆来会。全家团聚未及一年,复奉召于一九四三年三月独自回渝。行前,李颇?趄,张亦曾加劝阻。孰料回渝仅三个月,即不幸于四三年六月十五日逝世。国民党中央党部派林云陔料理后事,家属因无力无钱奔丧,廷半年至当年年末方到达重庆,早已殓?完毕。据告,李乃死于胃病大出血。解放后,马湘(原孙中山先生的卫士长)告诉李夫人,李仙根是死于蓝衣社的暗害。据告,李死后他是得耗去李寓所探视的第一人。对此,家人已无力查证。不过,李仙根在重庆独居,确有一名军统特务以照料生活为名,对李实行长期严密监视。由此观之,马湘之言应属可信。

李仙根逝世时,才五十岁,正当壮年。他的一生,应该说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的一生。他在国民党内外地广泛的友好联系,在广东尤有人望。仍有许多人记住他,并期望将他的生平传世。当年,国民党方面在重庆为李召开追悼大会,当职是之故。值得一提的是,除许多高官到会外,中共方面,董老及邓大姐曾联袂莅会。李逝世之前,正是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初步酝酿之际,而与其事者,多半为李仙根早年的同志、挚友。然则,李这突然不幸去世或亦与此有关乎?▲

参考资料:]}],"onlyId":"c3a5b7d0acae

name":"李仙根

dynasty":"清代

quantity":0,"lifetime":"名蟠,广东香山县石岐紫里人(今中山市石岐区)。 曾祖李遐龄,为岭南名士:父李达庐,光绪举人,在乡教书。1908年入广东陆军小学,加入同盟会。曾参与辛亥武装起义准备工作。1914年赴日本,1917年回国追随孙中山,曾任其机要秘书。1924年任香山县县长。1943年在重庆逝世。著作有《小容安堂诗抄》及《岭南书风》。其擅隶书,书法疏朗有致,秀雅闲逸,用笔利落,毫无俗气,并形成自家面目。

updateAt":"2018-12-15T02:47:11.483Z"} {"_id":{"$oid":"5c22f16b97880d3b825dc955"},"avatar":"

describe":[],"onlyId":"ab4d5c7a9ab8

name":"牟融

dynasty":"唐代

quantity":63,"lifetime":"牟融是伪造的唐代诗人。全唐诗卷467有牟融诗一卷,但实际上这个牟融乃是明人伪造的,唐代没有牟融这个人。陶敏《全唐诗·牟融集证伪》一篇,指出牟融其人明中叶以前无闻,从朱警《唐百家诗》开始出现,其中记载的唐代著名人物居然横跨了几个时代,而另一批人物则属明代著名人物,再从地理、典故等加以佐证,确认此集为明人伪造。

updateAt":"2018-12-15T02:47:11.784Z"} {"_id":{"$oid":"5c22f16b97880d3b825dc957"},"avatar":"

describe":[],"onlyId":"f8dfe004130d

name":"任端书

dynasty":"清代

quantity":0,"lifetime":"江苏溧阳人,字念斋。任兰枝子。乾隆二年进士,官编修,以丁忧归。工诗。有《南屏山人诗集》。

updateAt":"2018-12-15T02:47:12.824Z"} {"_id":{"$oid":"5c22f16b97880d3b825dc959"},"avatar":"

describe":[],"onlyId":"5e7919d12266

name":"夏祖焘

dynasty":"清代

quantity":0,"lifetime":"夏祖焘,字启人,号静斋,清江阴人,著有《玩月轩诗抄》。

updateAt":"2018-12-15T02:47:13.203Z"} {"_id":{"$oid":"5c22f16b97880d3b825dc95b"},"avatar":"

describe":[{"type":"生平

content":["生平阅历及主要著作

徽宗朝,以兄弼恤恩授将仕郎。试吏部优等,赐上舍出身,擢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 授。迁辟雍博士,除校书郎。历应天少尹。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提举淮东茶盐。高宗建煤田为三年(一一二九),改提举湖北茶盐,徙广西运判,历江西、浙西提刑。绍兴八年(一一三八),会兄开与秦桧力争和议,兄弟俱罢。逾月复广西转运副使,得请主管台州崇道观,侨居上饶七年,自号茶山居士。二十五年桧卒,起为浙东提刑。明年改知台州。二十七年召对,授秘书少监,擢权礼部侍郎。以老请谢,提举洪州玉隆观。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以左通议大夫致仕。乾道二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清。有《经说》二十卷、文集三十卷,久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茶山集》八卷。《宋史》卷三八二有传。曾几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本(简称武英殿本),及《两宋名贤小集》所收《茶山集》(简称小集)、《瀛奎律髓》(简称律髓)。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曾几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作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

亲属

父亲:曾准,仁宗嘉祐八年进士。

长兄:曾弼,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进士,官至提举京西南路学事。  次兄:曾懋,徽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进士,累官至吏部尚书。  三兄:曾开,徽宗崇宁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 ▲"],"res":[]}],"onlyId":"27e8b2d9fa2d

name":"曾几

dynasty":"宋代

quantity":615,"lifetime":"曾几(1085--1166)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updateAt":"2018-12-15T02:47:13.618Z"} {"_id":{"$oid":"5c22f16b97880d3b825dc95d"},"avatar":"

describe":[],"onlyId":"1807a24fc45e

name":"陆海

dynasty":"唐代

quantity":0,"lifetime":"郡吴人。陆馀庆孙。工五言诗,为贺知章赏识。代宗永泰中,官京兆府户曹。大历中,自朝议郎、侍御史内供奉迁主客员外郎,转司门员外郎。性刚峻,不附权要,出为潮州刺史。不以远谪介意,但以诗酒自适。

updateAt":"2018-12-15T02:47:13.971Z"} {"_id":{"$oid":"5c22f16b97880d3b825dc95f"},"avatar":"https://img.gushiwen.org/authorImg/yanzhongji.jpg

describe":[],"onlyId":"13319d3de33f

name":"严忠济

dynasty":"元代

quantity":2,"lifetime":"严忠济(?— — 1293),一名忠翰,字紫芝。长清(今属山东省)人。严实之子。元太宗时袭父职为东平路行军万户。从元世祖攻宋,有战功。至元二十 三年(一二八六)授中书左丞, 行江浙省事。其人仪表不凡,长于骑射,袭父职任东平路行军万户。元世祖忽必烈攻宋,忠济奉诏率兵进军,所战多捷。人千其威权太盛,被召还京。他治理东平时,让当地豪绅代属下和百姓缴纳所欠赋税。卸职后,豪绅们向他讨债,忽必烈听后为他偿还。至元二十三年,特授资德大夫中书左丞行浙江省事。因年老,辞不就。能曲,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金元散曲》录存其小令二首。

updateAt":"2018-12-15T02:47:14.183Z"} {"_id":{"$oid":"5c22f16b97880d3b825dc961"},"avatar":"https://img.gushiwen.org/authorImg/weixi.jpg

describe":[{"type":"生平

content":["早年求学

明熹宗天启四年正月十三日(1624年3月2日)出生在江西省宁都县城的一个富有家庭。父亲魏兆凤,字圣期,号天民。为人乐善好施,急人之难。崇祯初,学使陈懋德推荐兆凤,诏举孝友廉洁。不久,又推举他为师儒,通过巡抚叶成章上奏朝廷,天子遂下诏征聘。兆凤“以时方重资格,朝廷多党人,虽出,志不得行,俱不就”。当时学者称兆凤为“征君”。魏禧从小体弱,随父读书,就学乡里,他聪颖好学,博闻强记,才气过人,“十一岁补邑弟子,冠其曹”。他性格慷慨自信,乐于为人排忧解难,而且还喜欢与人谈论军事。孙静庵在《明遗民录》中评价他“善擘画理势,事前决成败,悬策而后验者十常八九”。他的这种预见性和洞察力不仅赢得同伴的信任和尊重,而且为以后安身立命,谋划隐居翠微峰打下基础。少年时代的魏禧有过远大抱负,十四岁时求学于同里杨一水先生门下,致力于科举考试,希望有朝一日金榜题名,成为国家有用之才。据杨墓表记载:先生诸弟子中,禧最晚进,事先生以诤子自任,常面诤先生,先生大悦,奇之,自是无大小事必尽言。然而1644年甲申之变使他的科举幻想破灭,此时他年仅二十一岁。他深痛国亡,把甲申之变归罪于科举“不得实用之才,有负朝廷”。于是弃科举,跟从姐夫邱维屏研习古文,从此走上了另一条治学之路。

据山抗清

顺治二年(1645)七月,由于南明降清将领引兵进入江西,江西人民的抗清斗争蜂拥而起。江西北部早在北京陷落前即遭张献忠部队的劫掠,因而军事力量削弱,地位动摇,在左良玉军持续过境以及清军自武昌进行追击时,则几乎完全瓦解。顺治三年,江西北部诸郡相继被清军攻破,战事移到赣南地区。江西南部南安、赣州二府是抗清斗争最激烈的地区。魏禧曾说:“赣州十二属邑,皆负山依阻,地迫闽粤,故昔称多盗,而天下稍稍有事,则蚁聚蜂起,揭竿假名义者,不可胜数。”因此这一带农民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清军进占江西以后,他们勇敢的担负起抗清使命,组织各种武装,抗清起义大小数十处,遍及瑞金、石城、兴国、龙南、赣州、宁都等地,这些队伍同福建、广东的农民抗清斗争遥相呼应,声势很大。

顺治三年十月,经过半年的围城之后,赣州的战事异常惨烈。清军攻入赣州后,南明隆武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杨廷麟督乡勇巷战,兵败投塘自尽。宁都一带饥民和抗清武装并起,他们占据城乡,斗争激烈。  宁都地处赣南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当明崇祯帝自缢的消息传到宁都时,魏氏父子“日往公庭哭临,食不甘味,寝不安席”。随后,清兵入关夺取了北京政权。魏禧与原兵科给事中曾应遴等当地官绅一道,积极筹划起兵勤王,其父魏兆凤首先破产相助,招募兵丁维持宁都地方社会秩序。社会的动荡不安,盗贼蜂拥而起,使许多有识之士希望通过团结互助结寨自保。宁都城西郊四十里有座金精山,周围数十里奇峰林立,著名的有十二座而翠微峰居其首。翠微峰是由许多壁立千仞的巨大石柱组成,由于数千年的风化,四面悬崖绝壁“削起百十余丈”,山势险峻,易守难攻,是一个避世隐居的理想之地。于是“事会盘错,指画灼有经纬,思患豫防,见几于早”的魏禧,选中了这远离尘嚣的“金精山第一峰”。变卖家产,雇人开凿石级阶梯,直通山顶,然后在山顶辟平地筑屋,挖池蓄水,种植蔬菜、谷物。他的同乡曾灿、邱维屏、李腾蛟等人也出资相助。顺治三年,清军进攻赣南,宁都局势陡然紧张起来,为避战乱,魏禧和几位友人举家隐居翠微峰。魏禧还派人在险要处置闸守望,并制订了严格的入山规约,如陌生人须由山寨人员陪同且不得带刀上山,黄昏后紧闭寨门等,使山寨更为安全,不受战乱兵灾的侵扰。其后宁都数次遭受战乱,1650年清军攻下农民军占领的宁都县城后,竟屠城,而翠微峰得以独完。营建翠微峰一定程度上显示出魏禧作为军事谋略家远见卓识的军事才能,《赣州府志》评价其“最辨古今得失,指陈时事,廉利透闻,独出手眼”。

治学游历

明末大儒顾炎武曾说过:“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无济于天下”。“性慷慨,尚气节”的魏禧深知交友的重要,他与兄祥、弟礼互为师友,三兄弟以文章闻名海内,人称“宁都三魏”。他姐夫邱维屏学识渊博,尤其精通古文,无师自通西洋算术。除此之外,他在隐居前就已结交了一批志趣相投人士,像“有儒者风,性诚厚爱人”的李腾蛟;“性情豪迈,性命肺腑之交”的同学曾灿;“重道义,有胆识”的彭任;政治阅历丰富,气宇非凡,“遇事感慨激昂”的南昌士人彭土望;“结交甚广,慨然有当世之志”的明宗室林时益(原名朱议滂,字确斋,明亡后更姓林),隐居翠微峰后他们经常围坐在一起读史,讨论《易经》,并把读书之地命名为“易堂”。人们称他们为“易堂九子”。魏禧所交的契友,有以谢文存为首的程山七子,宋之盛为首的髻山七隐,陈恭尹为首的广东北田五子,还有方以智屈大均、姜宸英、恽日初、顾祖施闰章汪琬等。他交友的宗旨,一是在治学上能“相互切磋”,以便采他人之长,集思广益;二是在政治上还有隐蔽深远的意图,即多方结交那些“他日可为国家受大任,为生民匡大厄,足以济天下事”的朋友,一朝天下有变,时机到来,便可团结起来实施复国的大业。魏禧把见到彭土望、林时益比作“发醯鸡之覆而见天,取眢井之蛙而投之江河也。”而且他希望借助于林时益明室后裔的影响力,以翠微峰为基地建立一个秘密的反清复明团体。

念念不忘复明的魏禧十分自然地将兵学作为其一生治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他留心军事之学,于康熙六年(1667)编成《兵谋》、《兵法》。魏禧在《兵谋》中将《左传》用兵谋略概括为32种,各用一个字命名;在《兵法》中将《左传》用兵之法归纳为22个字。他在对每一种兵谋、兵法作简短的解释之后,例举《左传》中若干战例逐字加以说明,由于篇幅较短,没有分篇、章详细论述。魏禧军事著作中包含一些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的用兵之道,与《孙子兵法》是一脉相承的。他把研究兵法和复兴古文结合起来,主张写有用于世的经世文章,魏禧写出一批经济世务的政论性散文,如《制科策》、《限田策》、《奄宦策》对当时的科举、田亩、官宦制度提出了改良主张。当时天下讲学,独易堂以古人实学为宗旨,提倡读书经世风气之振,由禧为之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方以智到翠微峰时感叹,“易堂真气,天下无两矣。”  清初变乱蜂起,清政府于顺治二年下了“剃发令”,男子不剃发者,“杀无赦”。这时魏禧等易堂九子只好隐居翠微峰自保,但时日一长,他们醒悟到僻居赣南,终不为人所知,“闭户自封”,难免会“封己自小”。魏禧认为学问必须通过阅历和实践,深感足不出户,难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同时为了更广泛地结纳各地的抗清志士,考察江浙一带的地理形势,以谋求恢复明朝的根据地,进行深入隐蔽的反清斗争。魏禧在三十九岁后先后四次到吴越等地交游考察。他每到一地必定访问名士,拜谒忠烈遗迹。与徐枋、金俊明、李天植、槁木等明遗民交结往来,颇得海内学者赏识,时称其“有古宰相才度”。魏禧的江淮吴越之游既是为了向社会生活学习、向他人学习,又是一种含有隐蔽反清意图的举动。经过一番游历,魏禧慨叹天下人才萎靡鲁莽,溃散无成时指出“方今之士,志弱者以天下事为难为,而吾非其人;志强者易视天下之事,不自知其不足。”魏禧以布衣交天下贤士,他所处境遇是困难而复杂的。康熙十七年(1677),严沆、余国柱、李宗孔等举荐魏禧上京应试为博学鸿儒,他坚辞不就,不肯仕清。由于清朝统治趋于巩固,民族矛盾已开始转化,阶级矛盾又在趋向缓和,全国反清形势转入低潮,因此他的活动没有取得实质性结果,魏禧于康熙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病逝于江苏仪征游历途中,终年57岁。▲"],"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