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百科之音)

苏辙颍滨遗老

时间:2020-02-05 22:56:18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年自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宋孝宗淳熙年间,追谥文定。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苏家父子三人,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人称“三苏”,苏辙则是“小苏”。作品有《栾城集》传世,包括《后集》、《三集》,共84卷。

宋门下侍郎苏文定公辙.jpg

清宫殿藏本苏澈画像

生平


《晩笑堂竹庄画传》苏辙像

宋宝元二年(1039年),二月二十日苏辙出生,是苏洵与程氏的次子。嘉祐二年(1057年),年方十九岁的苏辙与兄长苏轼同登进士,轰动京师,不久母丧,返乡服孝。嘉佑六年(1061年),兄弟二人又同举制科。他在御试制科策中极言朝政得失,时有人“以为不逊,力请黜之”但是,司马光力举推荐,并且宋仁宗以“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将谓我何”为由,仍第以四等,除商州军事。后来,因苏轼任凤翔签判,奏请在京侍父。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出任大名府推官,次年苏洵病逝,终年58岁,苏辙与苏轼扶丧还蜀安葬。

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还朝,上书神宗,即日召对,为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八月上制置条例司论事状,批评新法,请去职。熙宁三年(1070年)春,张方平知陈州(今河南淮阳)辟辙为陈州教授,熙宁六年(1073年)改齐州(今山东济南)掌书记,熙宁九年(1076年)罢齐州任还京,上书请废新法,不见采纳,又出任南京留守张方平的签书判官。元丰二年(1079年)因受到兄长乌台诗案牵连,贬为筠州监理盐酒税。元丰七年(1084年)移官绩溪(今属安徽)令。

元祐元年(1086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司马光等当国,尽废新法,召苏辙还朝任校书郎,未至都门即任右司谏,同年二月到任,九月擢起居郎,十一月擢中书舍人。后又曾任户部侍郎、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御史中丞、尚书右丞、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此期间所上奏议今存一百五十余篇;反对文彦博等的回河之论,主张“因其旧而修其未完”,主张归还神宗所占西夏领土,斥责边臣生事邀功。

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皇太后薨逝,哲宗亲政。绍圣元年(1094年)三月落知汝州(今河南临汝),六月降三官知袁州(今江西宜春),九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绍圣四年(1097年)谪化州(今广东化县)别驾,雷州(今广东海康)安置,次年移居循州(今广东龙川)。

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赵佶即位,向太后听政,曾布等当国,遇赦北归,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向太后薨逝,徽宗亲政,同年8月兄长苏轼在常州去世,终年66岁,苏辙与侄子苏迈苏过一起将其灵柩运至汝州郏城县安葬。

崇宁三年(1104年),隐居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颍水之滨,自号颍滨遗老,读书学禅度日。大观二年(1108年),恢复朝议大夫,迁中大夫。

政和二年(1112年),十月初三日卒于许州颍川,享年74岁。与兄苏轼合葬郏县小峨眉山。追复端明殿学士,谥号文定。

轶事

苏轼一天带着年少的弟弟苏辙游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老道连连称好。 谁知,苏辙在一旁却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工稳,不如改一改。”苏轼问:“怎么改?”苏辙便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 苏轼和老道一听,以“水”对“山”更工稳,齐声叫好。苏辙也因改得巧而远近闻名。

苏辙同苏轼去考试。当时主考官韩琦就说了。怎么来了这么多人,有苏辙苏轼俩兄弟,别人还来搀和什么热闹。后苏辙病重,眼看是要耽误考试。韩琦求皇上延后考试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