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百科之音)

张士诚张九四

时间:2020-03-18 22:08:01
分类: 元朝

张士诚(1321年-1367年),原名张九四,泰州白驹场(今江苏大丰)人,元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与地方割据势力之一。在元朝末年抗元起义领袖中,有“友谅最桀(残暴),士诚最富”之说。

20190128111041_9df4de7ccd4837b76e5a955a91e9f6ba_1.jpeg

生平

张士诚,原名张九四,运盐工出身,因不堪盐官压迫,至正十三年(1353年),与其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与盐贩李伯升等十八人起兵反元,不久便攻下泰州、兴化、高邮等江北重镇。

至正十四年正月(1354年),在高邮建国,号大周,自称诚王,以天佑为年号。

至正十四年(1354年)九月,元朝太师兼右丞相脱脱率重兵南下攻高邮。十一月,于城外大败张士诚军,士诚退入城中固守。十二月,元军攻占外城。危急之时,元顺帝听信谗言,解除脱脱兵权,临阵换将,元军军心涣散。张士诚部趁机反击,大败元军。

至正十六年(1355年),张士诚继续向南发展,攻入平江路(今苏州市)并改平江路为隆平府。

至正十七年(1357年),元朝江浙行省平章达识帖睦迩派杨完者攻打张士诚,张士诚由于面临被元军与方国珍夹击的情况便投降元朝,被封为太尉。至正十八年(1358年),采取分化策略,与联合攻打杨完者,杨完者自杀。

张士诚乘朱元璋陈友谅大战的机会,势力不断扩张,拥有北至徐州、南至绍兴的割据实力,拥兵数十万;并且曾多次运粮十余万石至元大都(今北京)。二十三年(1363年)三月,遣吕珍出击大败红巾军刘福通部于安丰刘福通战死,韩林儿在投靠朱元璋。九月,张士诚自称“王”,以其弟张士信为丞相,用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三人为参军,不再归顺元朝;次年,朱元璋也自称“吴王”。

张士诚与朱元璋的势力不断交战,张部以渔盐近海交通便利,时有日本倭寇力量暗中支持,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实施“海禁政策”与忌惮此不无关系(包括后来大将军蓝玉谋叛案)。朱元璋以“先取通泰诸郡县,剪士诚肘翼,然后专取浙西”[2]的方式一步步削弱张士诚;在朱元璋消灭陈友谅之后,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开始对张士诚的势力进攻,张士诚弟名将张士德尤重挫明军(明军大将徐达常言:“唯惧张士德”),惟惜士德之马发狂,被徐达前锋赵德胜擒,于金陵绝食而死,士诚力量大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二月包围张士诚所居的平江;九月平江城被攻破,张士诚被俘,后被押解至应天(今南京),自缢,被部将解救下来。在押往应天的船上,明史载其“至金陵,竟自缢死,年四十七。命具棺葬之。”另说则是朱元璋审问张士诚,张士诚用斜眼看他,骂道:“天日照尔,不照我而已。”朱怒,将其赐死,以弓弦缢毙,又枭其首于城楼,以示官民。

目前苏州市斜塘镇有张士诚墓。

张士诚有养子“五太子”,投降朱元璋。

轶事典故

死不怨泰州张

张士诚,人称“泰州张”,盘踞苏十余年,保境安民,轻徭薄赋,与元朝籍贯宝庆府的将领杨完者相比,杨的部队所到之处,屠杀掳掠,不得民心,江浙人称“生不谢宝庆杨,死不怨泰州张”。

烧久思香

苏州市中心观前街南不远处,有一条叫王府基的小巷,本地人称作“皇废基”,这里曾是张士诚王宫所在地。苏州至今保留着一个奇怪的风俗,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晚,古城的大街小巷里就会有星星点点的香烛插在地上,俗称“烧久思香”,据说那天是地藏王菩萨生日,张士诚起兵时自称是地藏王转世,而“久思”正是其小名“九四”的谐音,这香便是苏州百姓在祭拜他,明祭“藏王”,暗祭“张王”(本地的“张王”)。是为报答张士诚的功德而设,此俗从明初延续。据说,明太祖朱元璋曾因此生疑,命地方官查询,民间谓之为“祭地藏王”。

都天元帅

张士诚卒后,江南各地哀而祀之,称之为“张王”、“张元帅”,尤其丹徒信仰最烈。却遭到明太祖朱元璋派人查问,于是说奉祀的是“都天元帅”张巡,由于张巡是忠义殉国的唐朝名将,朱元璋就安下了心。

名号玄机

朱元璋原颇礼遇儒生,在儒学领袖李善长涉叛乱案时,如何发配李让朱元璋颇犹豫,时人即以张士诚本无名,儒者献名“士诚”,实语出孟子一书:“士,诚小人也。”暗讥张士诚不学无术,谗言儒生对君主之不敬,遂导致李善长遇害 。

罗贯中

写出不朽文学巨著《三国演义》的罗贯中,本是张士诚幕僚。

挂天灯

当年张士诚从常州败退,沿途百姓怕“子弟兵”迷路,便在路边树立起一根根木棒,挂上灯笼,形似现在的路灯,取名“天灯”。后来。“挂天灯”作为一种节庆习俗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叶,可见影响之久远。

讲张

张士诚被朱元璋打败后,苏州百姓仍然思念张士诚的恩泽并私下讨论。吴语中用“讲张”一词表示谈论张士诚,后来逐渐变成讲话的意思并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