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百科之音)

荆轲并非一名专业刺客,太子丹为什么选中荆轲进行刺杀任务

时间:2020-05-14 21:50:36
分类: 荆轲 春秋时期

不知道大家在看完荆轲刺秦王这个故事后,会不会怀疑荆轲的专业性,作为一名刺客竟然在关键时刻没拔出剑,真的有些太业余了。其实荆轲本来就不是什么专责刺客,哪怕此前练习了上百次,一到实战难免紧张,所以才会犯下此等低级错误。那太子丹为什么选择荆轲来进行这么重要的刺杀任务呢?关于荆轲刺秦王的典故,其实前前后后还有很多细节,每一个都关乎着最后的成败。

荆轲并非一名专业刺客,太子丹为什么选中荆轲进行刺杀任务

1、荆轲并非擅长杀人

春秋时,齐国有个淫乱权臣叫庆封,庆氏中有支族人迁到卫国,那儿也是商鞅吕不韦的故国。到了战国末期,那支族人中出了一个叫“庆柯”的年轻人,长相俊美,又好读书击剑,别人都尊称他“庆卿”。

庆柯在本国不遇,就游历多地专交贤豪之士。后到了燕国,交上了高渐离、田光那样的朋友,在燕国土子阶层中很有名气。因为燕国口音不同,当地士人称“庆卿”为“荆卿”。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被“秦国驻燕国大使”蔡泽蒙逼到秦国当人质的燕太子姬丹一逃回来,就急着报被嬴政“见陵之辱”,他通过田光找到荆轲,策划了“荆轲刺秦王”这一惊天大事,谱出了一曲易水悲歌。

回过头来说,当人们都遗憾于荆轲的助手秦舞阳徒有其名,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坏了刺秦大计时,那荆轲就是最合适的刺客人选吗?其实也未必,作为这次刺杀行动的主要实施者,荆轲也有其能力不足之处。

首先,荆轲只是爱好剑术,对剑术很有研究,但并不是一流剑客,更不是一名职业杀手。他的剑术,只能说“还过得去”而已。这一点,通过赵国的盖聂和鲁勾践两人对荆轲的态度与评论就可以看出来。

荆柯与盖聂论试剑法,盖聂觉得荆轲某些地方不恰当,就怒目而视荆轲,荆轲便走了,找人追都追不上。这说明什么?说明荆轲作为一个剑客,在比剑时心里还是容易受到对手小动作的影响,并非真的如田光说的那样“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盖聂一试就试出来了,色虽未变,心已波动——当然,也可能是荆轲觉得盖聂动则发怒,不是一个值得结交的好剑客,失望而去。但盖聂觉得荆轲是被他的怒视给吓走的,走时还不敢多停留,他也没觉得荆轲是个优秀剑客。

第二次,荆轲与鲁勾践博奕,为一个棋子争了起来,鲁勾践“怒而叱之”,荆柯的反应又和上次一样,冷笑一声便走人了。

荆轲看来是个常以对方神态反应识人的人,他瞧不起动则生气发怒性不忍毅的人——换作他是刘备,肯定也是瞧不起关羽张飞甚至赵、马、黄的,因为五虎将都爱发怒斗狠。

荆轲并非一名专业刺客,太子丹为什么选中荆轲进行刺杀任务

而鲁勾践是怎么评价荆轲的呢?他在后来听到荆轲死讯后,叹息地说“可惜啊,他没有致力于精通剑术。我也错了,我不了解他(竟这样刚勇),以前我(为一个棋子)喝斥他,他肯定以为我是一个一般人。”鲁勾践的前一句话不能全信,但不能一点不信。

盖聂和鲁勾践,很可能就是两大剑术高手,两个人都这样对待荆轲,荆轲的剑术肯定没有达到一流剑客的至境。他们当时都因为不了解荆轲个性,而失之深交。

后来燕太子为荆轲物色副手,选了那个“骨勇之人,怒而面白”的秦武阳,这个人易怒,一怒就面色发白,田光看不中,肯定也是荆轲看不上的。但燕太子认为秦武阳可以,因为他“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

荆轲心里有他自己的副手人选,是谁呢?可能是盖聂或鲁勾践,也可能是另一个不为大家所知的民间绝世高手,真正的高手都是寂然独立的,不会随便出来哗众取宠。那个人一定值得荆轲花很长时间去等,唯一不能确定的是他对这个刺秦计划的价值理解,因此等了很长时间,他还是没来。

燕太子实在忍不住了,开始催荆轲上路,甚至当面怀疑荆轲的忠诚。荆柯受这一激,在这关键时候没有忍住,犯下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大错——他带着秦武阳上路了。

据说荆轲上路那天,风寒冰冻,白虹贯日,天象昏惨不忍睹视。燕太子观之,已知事将不成,仍默不作声,任由荆轲远去,壮士从此不归。

秦武阳徒有表勇,内勇极怯,而荆轲极有内勇,而外技未达纯熟。这就是荆轲刺秦这一单纯事件最终失败的原因所在。

在刺秦之前,荆轲只是一个爱读书的剑客,因其个性而获声名,但他并不是一个职业杀手,以前甚至可能没杀过一个人。一个最好的剑客,可能还不如一个三流的杀手更懂得怎么取人之性命呢。

荆轲并非一名专业刺客,太子丹为什么选中荆轲进行刺杀任务

2、太子丹不是一个心怀仁义的主子

再来说说燕太子姬丹,“荆轲刺秦”行动的主要发起者与组织者。

燕、秦两国,因为中间有、韩、赵“三”阻隔,以前没有发生过直接战争,只有过两次象征性的“助架”行为,分别是“燕哙三年,与楚、三晋攻秦,不胜而还”,和“秦昭王三十五年,佐韩、魏、楚伐燕”,你来我往意思了一下。

秦、燕之间曾有政治联姻,燕太子姬丹体内还流淌着秦国公主嬴家的血液。当年爱好力士的秦武王举鼎压断小腿,得骨髓炎而死时,他的弟弟秦昭襄王还在燕国当人质,燕人就亲自护送他回国,他才得立为王。

这样说来,在荆轲刺秦之前,燕、秦两国原本有不错的关系,至少没有什么国家之间的深仇大恨,不像秦与晋、秦与赵、秦与楚之间那样生不两立。如果燕国知道这点,如鞠武太傅所言利用好这些关系,从中随随图之,燕国上下就不会遭殃了。后来荆轲代送“降书”至秦庭,秦王大喜,“朝服,设九宾”相迎就是证明。

但问题没出在两国之间时,已先出在两人之间了,那就是姬丹与嬴政。这两人小时候一同在赵国为人质时就互相认识了,算是发小吧。他们那时肯定发生了一些事情,比如最可能的是,为同一个女孩子争斗过。

后来他们各自回国,嬴政当了秦王,姬丹再次被他老爹狠心送到秦国当人质,嬴政不给姬丹一点发小的面子,冷落他,羞辱他,还说除非“乌头白,马生角”才会让他回国,让姬丹时时感到被杀的恐惧。

而那个当年可能更喜欢姬丹的女孩呢,现在也许正被嬴政关在秦宫成了夫人,要不嬴政为什么一生从不对外宣立王后呢?身为人囚的姬丹,刻骨仇恨着嬴政,终于找个机会逃回燕国,开始他的私人复仇计划。

荆轲并非一名专业刺客,太子丹为什么选中荆轲进行刺杀任务

但是姬丹对知道计划的那几个亲近者声称,他的计划是为了阻止秦国侵并燕国。他对荆柯的流涕言说,可能连他自己都相信这么作是为了国家存亡大事。但他因此犯了一个对他的国家来说,不可饶恕的致命大错,触怒那只鹰鸷,结果无可挽回。

姬丹把两个发小之间的私人仇恨,硬是升级为两个国家之间黑社会式的决斗,绑架了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作为人主,这战略上一旦走错,注定全盘皆输,无论荆轲刺秦是否成功,强秦之车马必将更快、更狠地碾灭弱燕。

至于姬丹屡屡拒听太傅之谏;对田光的怀疑导致田光自杀;对樊於期的虚伪保护,忍亡一国而不忍让他去匈奴避祸,实际上只是想留住樊於期作为利用工具;为一匕首试毒害死很多无辜;对荆轲的长期筹备渐渐缺乏耐心,严厉催逼荆轲上路,露出心胸狭窄者的狰狞面目,这许多细节已经表现出他不是一个能图大事的仁主。

只是因为荆轲随口赞了一句鼓琴侍女的手很漂亮,姬丹就斩断那双手盛上玉盘呈给荆轲欣赏,以这种变态的办法干扰荆轲心志催逼荆轲上路,这样残暴不仁的人是一个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主吗?就像管仲临终所言“杀人以适君,非人情,不可”,这样的人实在是不仁不义啊!荆轲最终没能坚守住一个江湖游侠的自由意志,让那股江湖义气裏挟住了他的人生。

荆轲与姬丹之间,真不是什么知己的关系,荆轲只是难辞朋友田光以死相托,勉为其难答应了姬丹。“士为知己者死”,其实说的是另一个刺客晋国的豫让。

荆轲并非一名专业刺客,太子丹为什么选中荆轲进行刺杀任务

3、燕国不是一个能成大事的国家

最后来说说末代燕国,这个“北燕”偏僻小国,是怎么不作不死的。

燕国原是周召公封地,也就是《诗经·召南》里“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中的那个召伯。燕国历史上很少有出彩的机会,几度差点亡国,侥幸存活八百多年。只在传到燕昭王这一代,因有郭隗、乐毅、邹衍等帮助,大胜过死敌齐国一回。刚称强几年,燕又赶走乐毅自毁长城,被齐国复虐一回,重归平庸,传到了燕王姬喜手上,也就是姬丹他老爹。

这个姬喜也是是短视贪利的糊涂虫,看到赵国长平之战后国力大损,就执意要咬上一口,殊不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反被赵国围打得磕头求和。燕、赵连年腹背相攻,能不加速灭亡?秦国已经兵临易水。

燕国的存亡,这时已经不由燕国自己决定了。燕国所能做的,就是尽量争取到一个能让秦国默许的更好的结果,免于屠国之祸。可没想到大祸临头,不光燕王老糊涂,燕太子更加少糊涂,提出了这个效仿曹沫劫持齐桓公的“劫刺秦”计划,按燕太傅的话说就是“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不顾国家之大害”。

姬丹的政敌赢政,在国事面前可没那么糊涂,会犯战略性的错误。他当初就没因发小关系而动幼稚私情,对姬丹网开一面,现在姬丹把怒火点燃,他只会更加冷血无情的马上采取行动,完成统一天下的宏伟大业。

秦国的杀人机器一刚开进燕国,燕王姬喜就吓破了,自己把儿子姬丹的人头割下来,奉送到秦王面前。但这台机器一旦开动,是姬喜想停就能停的吗?

荆轲并非一名专业刺客,太子丹为什么选中荆轲进行刺杀任务

荆轲本是一介书生剑客,萍踪侠影于乱世之间,可一旦决定“刺秦”,他就把它当作一件事业去做,花了几年时间精心筹备,而不只是一时冲动,这如司马迁所言“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可“刺秦”在姬丹那里,仅仅是为了报“见陵之辱”,后来就变成举国之垂死挣扎。姬丹只忧计划旷日弥久,须臾不能等待,终于逼着荆轲在准备未足时就仓促上路,这是荆轲所遇非人,命将注定。

“刺秦”计划是姬丹发起的,但“图穷匕现”的行动方案应该是荆轲效仿“专诸刺僚”而设计的。伍子胥在逃亡路上发现专诸时,专诸正在街头打打杀杀,一个街头壮能做到成功刺杀王,荆轲以为自己也能做到刺杀秦王。

但他不知道的是,专诸不但早已研究透了吴王僚的日常习惯,而且他是个职业杀手,杀人如割韭,他荆轲行吗?他作为一个剑客,从未以取人性命为目的——至少在司马迁的笔下,没说过荆轲杀过人,是一个简单无脑的亡命之徒。

事实证明,荆轲在关键时刻也掉了链子,他想劫持秦王不能,想杀他又不够快准狠,浪费了足够长的时间。他绕着柱子追杀秦王,两次挥匕都没有伤到秦王皮肉,甚至秦王在慌乱中都能徒手反击荆轲,“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很快清醒过来,抽出长剑就将荆轲砍倒。秦王才是真正的杀手。

荆轲原本的计划应该是,他慢慢展开地图吸引秦王,另一个剑客抽出匕首,劫持或疾夺秦王之命。

然而……

待嬴政从惊魂中完全恢复过来,他下令将荆轲尸体肢解示众,湛没其族。

从卫国来到秦国的三位英杰人物:商鞅,吕不韦,荆轲,都没能活着回到家乡。

【作者简介】傅安平,1974年生,湖北黄冈人,工学本科。现自由职业,业余写作

阅读更多关于: 荆轲的故事 春秋时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