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百科之音)

中国明朝靖难之役(靖难之变)

时间:2020-03-13 23:57:31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中国明朝初年建文帝在位时发生的一场因削藩引发的争夺皇位的内战。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战争持续三年。建文帝缺乏谋略,任用主帅不当,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以燕京(今北京)为基地,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朝廷军队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六月十三(1402年7月13日)攻下帝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建文帝失踪后下落不明,朱棣登上帝位,是为永乐皇帝

422px-Jingnan_Campaign_(traditional_Chinese).svg.png

历史上藩王造反成功者还有南梁时的侯景、南楚时的马希萼等人(因割据政权的中央政府军力有限),但大一统王朝由藩王反叛继位仅此一例,绝无仅有。

背景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及子孙的统治,便大封宗室二十五人为藩王,驻守全国各地。这些藩王虽然没有封地的管治权,但拥有护卫军队,少者有三千人,多者至一万九千人,驻守北方边境的九位边王(辽、宁、燕、谷、代、、秦、庆、肃)军权更大,如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

不过,在继承人问题上,朱元璋所立太子朱标早逝。皇太孙朱允炆是诸王之侄,感到难以制约各叔父们的势力。加上诸王拥有军权,对他构成潜在威胁,便有削藩之意。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初十,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朱允炆作为太孙继位,是为惠帝(建文帝)。惠帝发布太祖遗诏,令诸王留于封地,不要赴都;甚至燕王朱棣已经前来奔丧,却被惠帝命令返回,导致诸王不满。惠帝于是与齐泰、黄子澄商量开始削藩。

建文帝削藩


朱允炆于洪武三十一年年闰五月继位后,立即开始削藩。在削藩顺序上,齐泰认为应先削实力最强的燕王,时户部侍郎卓敬亦上疏请改燕王封地于南昌;但黄子澄反对,认为燕王有功无过,为了争取舆论支持,应该先找有问题的亲王下手。惠帝支持黄子澄,遂先后废除五位亲王。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削周王。因周王是燕王同母兄弟,而朱允炆怕他与燕王呵成一气,于是决定先废周王。时周王十岁的次子朱有爋告发父亲谋反,于是派曹国公李景隆以备边之名经过开封,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6](今云南巍山)。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齐王被软禁在南京;代王被软禁在封地大同。两个月后,削岷王,废为庶人,徙漳州。

由于惠帝削藩激化矛盾,藩镇与中央开始决裂,此时实力最强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诸王之首。而皇帝与朱棣之间的博弈亦逐渐走向明处,变得更加激烈。

朱允炆执政之初的政策问题

惠帝朱允炆的削藩思想本身并无不妥,后来永乐帝、宣德帝亦持续打压藩王势力;但是由于缺乏政治经验,惠帝过快地更改各方面政策,使得各种不良影响相互作用,导致其最终失败。

在削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削藩既无计划(一月之内连削三王),又缺乏妥善的善后处理;加之惠帝本人刚刚登基,削藩速度过快,导致人心浮动。
  2. 捕风捉影,导致地方有人告变邀功(如仅以十岁小儿之言即削周王;湘王被人诬告谋反,无以自明,遂自焚)。
  3. 过于急躁,削废并进,激化矛盾。西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均非因置藩本身引起变乱,而是中央的削藩政策引发既得利益者抗争;即使是七国之乱后,汉武帝也不是直接废藩,而是颁布《推恩令》来逐步削减。惠帝为迅速削弱藩王实力,将五位亲王全部直接废除爵位,并加以迫害(流放或软禁)。废藩行为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为敌我矛盾,使其他藩王为了自保而与中央对立,在战争爆发后袖手旁观,甚至暗中援助燕王。
  4. 掩耳盗铃,放还燕藩三子。朱棣的三个儿子当时(建文元年五月)都在南京,本可作为人质,黄子澄却说不如放回北平,以麻痹朱棣[9][10];但当时已削去四位藩王,实际上毫无欺敌之用,可谓掩耳盗铃。

此外,在内政方略中亦存在严重缺陷,直接或间接导致其后来的军事失利:

  1. 重用文官,并行改制。太祖晚年大杀灭元功臣,加上惠帝重文抑武,导致其倚重者均为文官儒生。削藩的同时,惠帝进行改制,大幅提升文官地位;这使得惠帝在对内施政中难以获得全面支持,对外作战时还要顾虑武将的忠诚,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
  2. 轻视武将,罔顾军事。惠帝本人毫无作战经验,又倚重文官决定军事政策(如至关重要的统帅任命),使武将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太祖的国策即为亲王守边,防止蒙古南侵,在没有合适的替代者时,唐突削藩并非治国良策,武将担心会重返宋朝重文抑武的国策,导致国家积弱,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如此,方孝孺等大臣确无保家卫国之作战能力。
  3. 无视宦官,变生肘腋。由于太祖的影响,惠帝对宦官十分严厉,导致宫人怨声载道,甚至投奔敌方,泄露关键情报给燕王。

燕军防御阶段

朱棣起兵,夺取幽燕

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为了提防燕王谋反,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

燕王朱棣见到几位亲王先后被削藩,或贬或死,明白如此下去必定无法逃过此劫,遂一边争取时间一边做战争准备。为了争取时间,建文元年,朱棣先装病,使惠帝放三子回北平;之后由于属下被朝廷处死,遂借机装作精神失常。但由于王府长史葛诚叛变,密奏朝廷“燕王无病”,朱棣装疯被发觉。

时燕王遣使入京师金陵奏事,使者被齐泰等审讯,被迫供出燕王的异状,于是朝廷下密旨,令张昺、谢贵逮捕燕王幕府的官属,张信逮捕燕王本人。但张信与其母亲讨论之后,将此事告知朱棣。于是朱棣和僧人姚道衍等谋划举兵,令张玉、朱能将八百勇士带入府中潜伏,以待变故。

张昺、谢贵得到朱允炆密诏后,七月初四带兵包围了燕王府。朱棣假意将官属全部捆缚,请二人进府查验。二人进府后,朱棣派出府内死士将其擒获,并连同府内叛变的葛诚、卢振一同处决。当日夜里,朱棣攻下北平九门,遂控制北平城。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援引《皇明祖训》,号称清君侧,指国君身边的齐泰和黄子澄为奸臣(谋害皇室亲族),需要铲除,称自己的举动是,为国“靖难”(意为“平定国难”),并上书于惠帝朱允炆。

燕军控制北平后,七月初六,通州主动归附;七月初八,攻破蓟州,遵化、密云归附;七月十一,攻破居庸关;七月十六,攻破怀来,擒杀宋忠等;七月十八,永平府(今河北卢龙县,属秦皇岛市)归附。七月二十七,为防止大宁军队从松亭关偷袭北平,用反间计使松亭关内讧,守将万下狱。至此,北平周围全部扫清。燕军兵力增至数万。

燕军攻破怀来后,由于领地相距太近,七月二十四日,谷王朱橞逃离封地宣府(今属张家口,距北京约150公里,距怀来约60公里),奔金陵。八月,齐泰等顾虑辽王、宁王帮助燕王,建议召还京师;辽王从海路返京,而宁王不从,遂削宁王护卫。

宋忠失败后,部将陈质退守大同。代王本欲起兵呼应朱棣,被陈质所控制,未果。

击败耿炳文

七月,朱棣反书至都,朱允炆祭告太庙,削朱棣宗室属籍,废为庶人。决定起兵讨燕。在真定(今河北正定)设置平燕布政司。

由于朱元璋晚年诛杀了不少良将,导致惠帝手下缺乏将才可用,朝廷只得任命65岁老将耿炳文率兵北上讨伐,号称三十万人,实际先行率领十三万人出兵。在临行时,朱允炆亲自告诫:“毋使朕有杀叔父名。”

耿炳文率军在八月十三日到达真定,并分兵于河间、鄚州(河北任丘北约30里)、雄县,为犄角之势。在经过观察后,八月十五日,燕军趁中秋夜敌军不备,偷袭雄县;成功后又利用伏击击败了鄚州的援兵,遂攻克鄚州,收编剩余的部队。

耿炳文部将张保来降,告知朱棣耿炳文的部队分驻滹沱河两岸,于是朱棣让他回去告诉耿炳文“雄县、鄚州大败,燕兵将至”,以打击其士气,并使耿炳文合兵一处,便于一举击溃。耿炳文果然将南岸的兵调过河。

八月二十四日,燕军到达无极县。从樵夫和中央军被俘士兵处得知敌情,于是燕军发动决战。

二十五日,燕军趁耿炳文送使臣出城时偷袭中央军,炳文逃回城中后,怒而迎战。在燕军主力与耿炳文军相持时,朱棣亲自率军袭击其侧翼,耿炳文大败溃逃;朱能带三十余骑冲入中央军阵中,所向披靡,中央军投降三千多人。中央军狼狈逃回城中,城池差点失守。部将李坚、甯忠、顾成等被俘;士兵被杀、被俘数万人(后放还)。

耿炳文率残部不到十万人在真定坚守不出,燕军攻城三天不克。八月二十九日,燕军返回北平。顾成降燕之后,留在北平协助燕世子朱高炽守城。

大胜李景隆

耿炳文战败的消息传到南京,朱允炆开始担忧战事,考虑换将。黄子澄说曹国公李景隆是名将李文忠之子,建议他接任;齐泰反对,但惠帝不听。八月三十日,拜李景隆为大将军,誓师出征,并召回耿炳文。李景隆以德州为大本营,调集各路兵马包括耿炳文败兵,增兵至五十万人,九月十一日进至河间。

朱棣听说朝廷以五十万倾国之兵交付李景隆,大喜过望,说赵括之失必然重演,燕军必胜。并提出李景隆之五败:

一、为将政令不脩,纪律不整,上下异心,死生离志。

二、今北地早寒,南卒裘褐不足,披冒霜雪,手足皲瘃,甚者堕指,又士无赢粮,马无宿槁。

三、不量险易,深入趋利。

四、贪而不治,智信不足,气盈而愎,仁勇俱无,威令不行,三军易挠。

五、部曲喧哗,金鼓无节,好谀喜佞,专任小人。

守北平,袭大宁

九月初一江阴侯高率辽东兵攻打永平郡,故朱棣趁李景隆踌躇不决之际,九月十九日前往救援。九月廿五,击败吴高,决定趁势偷袭大宁(今内蒙古宁城)以获得其精锐部队;另一方面利而诱之,将中央军引至“空城”北平下。九月廿八,出师。传信给燕世子朱高炽,令坚守。

十月初六,燕军经小路到达大宁城下。朱棣单骑入城(一说击败守将房宽后入城),见宁王朱权,哭诉自己无路可走,向朱权求救,希望能向朝廷上书,谢罪免死。朱权相信并收留了他。在居大宁期间,朱棣令手下吏士入城结交并贿赂大宁的军官等。十月十三,朱棣提出告辞,朱权在郊外送行;但朱权来到郊外后,伏兵尽起,大宁军纷纷叛变,归附朱棣。于是朱权与王妃、世子等一同随朱棣前往北平,而大宁的全部军队(包括其骑兵精锐朵颜三卫)都被朱棣收编。大宁成为空城。朱棣实力大增。

听说燕王朱棣率精锐征大宁,李景隆引军攻北平。中央军在郑村坝(今大兴以东二十里)扎营,筑垒同攻北平九门。燕王世子朱高炽坚守。朱高炽遣人夜间偷袭中央军大营,获得了一定的喘息时间;中央军攻城急时,城中妇女也上城头向下投掷瓦石。

中央军唯一一次获胜的机会是都督瞿能攻张掖门(一说彰义门,据《方舆纪要》,彰义门即西直门;存疑),几乎要攻下时,因被李景隆所忌,只得停止。功败垂成。农历十月北平甚寒冷,于是燕军守城部队夜里汲水浇于城墙上,次日城墙结冰,无法攀登。中央军因天寒地冻,战斗力骤降,攻势自此受阻。

郑村坝之战

十月十九,燕军在会州整编,分立五军(中前左右后)。十月廿一,入松亭关。

十一月初五,渡白河(时已结冰,渡河处在今北京顺义区东),并打败李景隆的哨探陈晖部队万余人。当天,与李景隆大军在郑村坝会战。燕军左右冲击,连破其七营,李景隆大败。当夜,李景隆见战事不利,令郑村坝所有军队轻装撤退。数十万人的辎重全部留给了燕军。但李景隆走得匆忙,没有通知围攻北平城的军队,于是燕军轻易击溃城下的敌军,获得其物资。李景隆率军撤回德州,郑村坝之战结束。此战中央军丧师十余万。

十一月初九,朱棣回到北平城,因为之前(七月)上书没有回信,再次上书朝廷,陈述齐、黄构陷宗藩。惠帝不应。十二月,朱棣用反间计令辽东守将吴高被削爵贬黜,消除东北方向的后顾之忧。

由于李景隆准备等来年开春再北上攻燕,朱棣决定攻打大同,以使中央军疲于奔命。十二月十九日,出师攻大同。十二月廿四,抵达广昌,守将杨宗投降。建文二年(1400年)正月初一,燕军抵达蔚州,守将王忠、李远投降。二月初二,燕军攻大同。由于大同是代王封地且军事地位极重要,李景隆不得不救援。待李景隆走出紫荆关后,燕军从居庸关返回北平。中央军在冰天雪地中白跑一趟,兵力、装备大量损失,士气受到重创。

二月廿八,李景隆给朱棣写信,请求暂时停战。燕王回信索要齐泰、黄子澄等。一说李景隆自此有贰心。

除了使中央军白跑了一个月外,燕军在本次伐大同时意外遇到了从蒙古来降的军队,收编之。此外,保定府于建文二年二月降燕。

白沟河之战

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从德州,郭英、吴杰等从真定誓师北伐,目标是白沟河(北拒马河)。兵力增至六十万。燕军亦出。四月二十日,燕军渡过玉马河,驻于苏家桥。四月廿四,与中央军会战(战场在河北省高碑店市新城县南三十里)。

中央军(李景隆部)先锋平安之前曾跟随朱棣出塞,熟悉朱棣战法,设伏兵;燕军至,平安伏兵起,挺矛冲锋;瞿能父子也一同合击,燕军战斗失利。时中央军(郭英部)也来到战场,郭英在燕军撤退的必经之路上埋地雷,燕军撤退时损失惨重。朱棣亲自率军殿后,但夜间迷失了道路。朱棣下马趴在地上辨别河流的方向,才分清方向,回到大营。令军士提前用餐,准备次日决战。

次日(四月廿五),再次合战。瞿能、平安绕至燕军后方,攻其后军,得手。朱棣见状不好,亲冒矢石,令丘福冲击李景隆中军,不成功;朱棣率军攻打,双方混战,飞矢如雨。朱棣先后换了三匹马,射光了三筒箭,宝剑也砍断,差点被平安、瞿能所伤。无奈之下,朱棣来到河堤上,举起马鞭,假装招呼援兵,李景隆见状果然生疑,攻势减缓;朱高煦此时也来援救,战事暂时缓和。

不久,瞿能再次引众搏战,大呼“灭燕”,形势再次对燕军不利。就在战事危急时,一股旋风刮起,刮断了李景隆的帅旗,中央军顿时大乱。朱棣抓住机会,绕到李景隆后方放火。中央军大败,瞿能父子被朱高煦阵斩。郭英等向西撤退,李景隆向南撤退,辎重全部扔下,投降十万余人。李景隆撤回德州。

四月廿七,燕军进攻德州。五月初七,李景隆逃往济南。初九,燕军进入德州,获得大量粮食储备。五月十五,燕军攻济南,李景隆残存十余万兵毫无战斗力,大败。李景隆逃走。燕军遂围济南。

十月,朝廷召李景隆回南京。李景隆把六十万大军丢得一干二净,黄子澄、练子宁、叶希贤等上书,请求立斩之,朱允炆不听。对于推荐了李景隆,黄子澄感到十分后悔。

阅读更多关于: 明朝的故事

    明朝的故事

  • 己巳之变

    己巳之变

    己巳之变,是明清战争的一部分,明朝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女真(后金,满清)可汗皇太极率兵十余万直逼帝都北京,为第一次清兵入塞。崇祯帝令孙承宗、袁崇焕驰援,女真攻至北京城之下,阵斩明
  • 一片石之战

    一片石之战

    一片石之战是公元1644年发生于山海关附近的一片石的战役,作战双方为清军、山海关明军和大顺军。清朝透过此战的胜利而最终清兵入关,建立统治。
  • 中国明朝靖难之役(靖难之变)

    中国明朝靖难之役(靖难之变)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中国明朝初年建文帝在位时发生的一场因削藩引发的争夺皇位的内战。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战争
  • 明末农民战争之凤阳之战

    明末农民战争之凤阳之战

    凤阳之战,明朝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明末农民战争中,起义军首领张献忠率军为了攻克凤阳府进行的远袭战。
  • 南阳之战

    南阳之战

    南阳之战1641年到1642年在河南省南阳市爆发的战争,该地是丝绸之路源头。明朝末年南阳爆发数次战争。1641年李自成破秦师,获马二万,降秦兵数万,乘胜攻南阳。
  • 天启五年柳河之役是明朝与后金的一场小型战斗,以后金小胜收场。

    天启五年柳河之役是明朝与后金的一场小型战斗,以后金小胜收场。

    柳河之役发生于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是明朝与后金的一场小型战斗,以后金小胜收场。
  • 大凌河之役

    大凌河之役

    大凌河之役发生在崇祯四年(1631年),祖大寿筑大凌河城(今属辽宁锦县)。
  • 浑河之战 (1621年)

    浑河之战 (1621年)

    浑河之战,是指1621年的一场明朝军队和后金军队发生的战役。
  • 朱元璋杀人如麻,为何没人暗杀朱元璋?

    朱元璋杀人如麻,为何没人暗杀朱元璋?

    说起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于老百姓来说,不得不说他是一位非常好的皇帝,但是对于朝臣来说,他是一位暴君。因为在他统治期间,朱元璋杀了不少的功臣和贪官。朱元璋所制造的惟庸案
  • 什么是戚家刀?戚家刀与日本刀有什么不一样?

    什么是戚家刀?戚家刀与日本刀有什么不一样?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明代早在太祖当政时就已经专门设置了管理兵器的军器局。明朝的军刀样式繁多,比如摩挲刀、滚刀、马刀等,其中大多数都是在承袭宋代军刀的基础上改造而成,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