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百科之音)

河北出土2000件文物 含旧石器时代鸵鸟蛋壳串珠

时间:2020-04-01 17:57:15
分类: 旧石器时代

据获悉,历时2个月的怀来县南家沟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于近日结束。此次发掘中,共发现2000多件石制品、装饰品、骨器等旧石器时代晚期文物。

26145334sn6o.jpg

这些文物的发现,反映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展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面貌。其中,做工精美的骨针和鸵鸟蛋壳制成的10多件串珠。

不仅反映了当时古人类已有较高的制作工艺水平和审美意识,还表明当时怀来盆地有鸵鸟生存。据了解,南家沟遗址位于怀来县桑园镇辛窑村东南,紧邻官厅水库。

今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北师范大学、怀来县博物馆联合考古队开展了发掘工作。此次发掘工作从7月中旬开始。据怀来县博物馆馆长李鼎元介绍,考古发掘到第10天,在南家沟遗址发现了少量的石制品。

随着发掘工作的不断进展,到目前出土文化遗物达到2000多件,其中,包括10多件串珠。这些串珠的直径约为0.6厘米,表面经过磨制光滑圆润,孔径约为0.3厘米。经考古专家确认,这些串珠是由鸵鸟蛋壳制成的。

除了这10多件成品之外,还有一些鸵鸟蛋壳碎片。这表明串珠是由当地的古人制作的,当时怀来盆地的气候适宜鸵鸟生存,是鸵鸟的生息繁衍之地。此外,还发现了一些石核、小石叶、锥形石制品等。

李鼎元说,在这些出土文物中,有一个骨针制作十分精美,结合石制品类型特征以及遗物埋藏部位推测。年代应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些物品的发现,反映出古人的生活方式,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面貌和制作工艺。

据了解,南家沟遗址是怀来盆地首个经发掘确认的包含细石叶技术(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细石器加工工艺)的旧石器晚期遗址。为研究中国北方细石叶技术的起源、扩散等科学问题增添了新的坐标和证据。

此次对怀来盆地进行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不仅是对旧石器考古走出泥河湾。拓展到永定河流域的一次重大尝试,也是由“小泥河湾”到“大泥河湾”旧石器考古的具体实践。

通过这些文物,能够说明旧石器时代人类的文化发展程度。更为研究和探讨中国北方乃至东北亚地区更新世期间古人类生存行为、人群迁徙扩散和文化交流等提供了新的证据。

前期的吊坠和串珠

更新世时代已有小颗粒、穿孔的串珠或吊坠,有摇曳手柄或搭扣,但大多数有实用性的都采用了相当典型的形状或设计,表现出特别的磨损痕迹和材质。更具体地说,中央穿孔的圆形或球形的物体便是串珠。自19世纪以来,不管是天然形成的还是人工制作的,旧石器早中期的穿孔发现都很多。文献中对这类物体的报告数以千计,虽然往往没有可靠的证据,证明这些穿孔与人类有关。

Boucher de Perthes学者在1847年至1864年间,发现了目前推定为旧石器早期最早的串珠,同时报告中还有最早的旧石器工具,来自典型的阿舍利文化遗址。根据以往的研究,学者审查了英法两国的阿舍利遗址的球形样本,让他们吃惊的是,许多样本都表现出了人们对天然洞穴通道(部分由当时的寄生虫创造,然后被人类改造)的改造痕迹,而且大量样本明显是串成一串的。(图1)

图1:阿舍利时期的串珠<a href=/baike/huashi.html target=_blank>化石</a>

旧石器中后期的串珠

从旧石器时代中期(欧亚)/中石器时代(非洲)开始,出现了大量穿孔的物体,许多都是串珠和吊坠。在南非布隆伯斯洞穴挖掘出了四十一个穿孔的蜗牛壳,大约75000岁了。到这个技术阶段的最后,串珠和吊坠变得越来越常见,钻好的石头材料首次出现在了俄罗斯和中国。随着欧亚大陆上旧石器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串珠采用笨重的材料制造,比如象牙。

史前的鸵鸟(ostrich)蛋壳串珠及技术

整个旧石器时代,学者在印度只找到了一些鸵鸟蛋壳制作的串珠,亚洲其他制作鸵鸟蛋壳串珠的地区,有西伯利亚、中国北部的内蒙古(虎头梁)和戈壁沙漠、蒙古。非洲的南部和北部都发现了加工好的鸵鸟蛋壳。在非洲 北部,鸵鸟早在千年以前就灭绝了。两个史前时期为我们提供了过去使用鸵鸟蛋壳的证据:卡普萨(the Capsian)时期和阿舍利(Acheulian)时期。

近乎完美的El Greifa鸵鸟蛋壳串珠表明,即使是阿舍利晚期的古人类,都已拥有成熟的技术,有最大的信心和技术,在这个脆弱的媒介上操作。学者尝试将之前找到的碎片进行加工,再现了串珠制作过程。

阅读更多关于: 旧石器时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