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百科之音)

新朝新莽

时间:2020-01-26 19:18:23

新朝(9年-23年),又称新莽,是中国历史上继西之后的朝代,为当时权臣王莽所建立,仅王莽一代,建都西安(即原长安)。

465px-新莽时期疆域图(简).png

绿色为9年新朝的疆域。

西汉末年,人民被豪强欺压而急需改革,儒者信奉谶纬学说认为将改朝换代,当时汉室外戚王莽博得雅名,获得人民与儒者的支持,使他以伪造符瑞的方式于9年1月10日篡位称帝,国号为“新”,西汉结束。

王莽称帝后进行许多改革,主要有改革官制、改变地名、推行王田制、禁止奴婢买卖、五均六筦(国营事业、所得税与借贷)及改革币制等。然而,王莽改制大多遵循《周礼》等古制,没有明确的解决问题。新制政令繁杂,名称不断变动。而且朝令夕改,用人不当,改革最终失败。17年因为天灾不断,而人民因为改革失败而经济破产,最后爆发新末民变,赤眉军、绿林军等等民变军相继而起。新莽军相继在成昌之战、昆阳之战惨败。23年刘玄称帝,即更始帝。同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亡。25年东汉光武帝刘秀脱离更始帝宣布登基。同年赤眉军攻入长安,不久更始帝被杀。汉光武帝击溃赤眉军后,最后于36年一统天下。

新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透过篡位取得政权的先例。王莽积极推动古制,也使得古文经持续发展。而王莽的失败代表复古思想的破灭,使得汉儒变法禅让的政治理论至此消失,渐变帝王万世一统的思想。东汉班固所写的《汉书》视王莽为逆臣贼子,以至于新朝一度被称呼为“亡新”,《资治通鉴》更直接把新朝归入“汉纪”。因传统史观鄙弃用篡位的方式取得政权,所以后世史学家对王莽的评价皆差,直到清末之后评价才逐渐中立。

王莽篡汉

西汉自汉宣帝去世后,其政治与社会结构变动剧烈,使西汉走向灭亡。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元、成、哀、平等几位皇帝或怠于政事、或软弱无能,政权先后由宦官石显与外戚(担任大司马或大将军)王氏、傅氏等集团掌控。地方豪强与商贾再度兴起,控制地方吏治与经济,并且与中央官员密切结合。他们一方面垄断富利,一方面兼并大量土地,以致大量百姓转为佃农、流民或奴婢。儒家集团的政治力量超过崇尚务实的法家,最终独占朝政,而法家势力衰退瓦解。最后是儒家提倡改制运动,他们加入阴阳家五行学说,推演天变灾异的现象,形成谶纬学说。并且认为王朝德衰,应该禅国让位。汉帝孤立无援,地方刘姓诸侯国削弱,中央功臣列侯耗尽,又无能臣干将扭转局势,其政权最终被外戚王莽夺取。

汉成帝继位后,怠忽政事,喜好女色,最后死在“温柔乡”中。在汉成帝怠忽职守期间,国事由皇太后王政君的哥哥大司马王凤管理,他们开启王氏集团执政的开端。王凤的能力颇强,执政后广收人才,儒法两家人才与之合流,一致拥戴听命;而王家兄弟分别位居要津,奠定王家不可动摇的政治势力。前22年王凤去世,其兄弟如王音、王商、王根先后以大司马一职掌握朝政。形成“王凤专权,五侯当朝”的局面。此时王家因长期安逸而浮华奢侈,但王凤之侄王莽节俭朴实,酷好儒术,礼贤下士,渐得王凤与皇太后王政君的重视,于前16年受封为新都侯,并于前8年担任大司马一职。

然而隔年汉成帝去世,其侄刘欣继位,即汉哀帝。汉哀帝祖母傅太皇太后擅权谋且强势,其与丁太后、外戚傅喜、丁明把持朝政。傅太皇太后与王莽不合,王莽退位而隐居新野,王氏外戚衰退。汉哀帝本身幼体弱多病,政事又被被傅太皇太后把持,所以转而宠幸董贤(同性恋)。汉哀帝还封董贤为大司马,并想让帝位。这些都激起普遍反感,当时地方百姓备受地方豪强、地主欺压,国家已是一片末世之象,民间“再受命”说法四起。此时王氏势力尚在,王莽本人更受儒生怀念与人民的拥戴。前1年汉哀帝去世,王莽奉王太皇太后王政君之命,重返朝廷担任大司马。

返回政局的王莽积极推行篡位之路,他拥立年仅九岁的汉平帝为傀儡,并且陆续受封安汉公、宰衡等崇高之职。他以王、王邑为心腹,甄丰、甄邯、孙建为将领,平晏与刘歆为参谋。打击何武、公孙禄等反对他的大臣与傅、丁、卫(汉平帝母家)等外戚势力。王莽又积极施行善政,拢络人民。民间有灾害即捐钱赈灾,扩充太学以征求各地人才,甚至操弄谶纬、杜撰古史以获取禅位的合法性。到了5年,朝中一片都是王莽势力,王莽受封“九锡”,汉平帝十分不满。同年,汉平帝猝死[注 6],王莽迎立宗室刘婴即位,即孺子婴。最后借由众大臣以谶纬之事推举,王莽得以对内称“假皇帝”,对外称“摄皇帝”。9年王莽建国“新”,即新朝,西汉灭亡。

崇古改制

王莽是儒家学派巨子,且以新圣自居,所以积极改制西汉末年乱象,意图回复到儒家歌颂的夏商周三代盛世。改制的内容上从典章制度、法律与教育,下到人民习俗、经济制度等,十分全面。虽然王莽积极的改革,但大多依据《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对于西汉末年的乱象未能完全对症下药。由于乱象未能改善,不久地方爆发叛乱,颠覆新朝。

Xin_(Wang_Mang)_pottery_storage_jar.jpg

新朝陶器,藏洛阳博物馆。

首先他依《周礼》改官名为西周官名,例如改大司农为羲和(后为纳言)、改郡太守为大尹等等。地方制度也效仿周代的封建制度,许多地名经过多次改名。由于官员和百姓无所适从,最后还是回复原名,平白增加无谓的烦恼。经济方面,王莽于9年推行改革,内容大多与汉武帝推行的制度相似,不过王莽是依据《周礼》来制定。土地制度方面,耕地收为国有,推行王田制,限制豪强百姓只能有一定土地大小。然而这些措施与现实状况差异过大,地方豪强不可能因为一道法令而服从;由于土地过小而不能负担一户生活,连人民都反对这个改革。三年后,王莽接受区博的建议取消王田制。而奴婢问题,因为王莽无意废除奴婢制度,而又禁止自由买卖,导致豪强在黑市贱卖奴婢,这个措施最后也废除了。在改革财政方面,为了防止商人剥削,王莽建立五均六筦与赊贷政策,以公权力平衡物价,类似后世国家社会主义政策。以五均官掌管工商业的利得税(类似所得税),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以提升国家收入。然而,这些政策多是由薛子仲、张长叔等富商大贾执行。他们以变法为名义,勾结地方官员榨取百姓,使得地方贫富更加悬殊,国家经济更加失调。最后是货币改革,这是最失败的政策。王莽依据古制,陆续推行刀货、贝货等新币,到2年共有黄金、银货、龟宝、贝货、钱货、布货等。这些数种货币扰乱新朝财政,到14年又尽数废除,以致农商失业,经济崩溃。

对外方面,王莽依据儒家大一统思想,认为世界上应该只有一个王号,所以将诸侯“王”改称“公”,将四周属国由“王”改为“侯”。为了宣示新朝的威德,王莽收回原汉朝发给四周各国的“玺”,换成新朝的“章”。这些措施,使汉家诸侯穷困潦倒,匈奴、高句丽、西域诸国和西南夷等君王先后拒绝臣服新朝。11年,由于匈奴不愿臣服新朝,王莽发兵三十万北伐,战事连年不决。隔年,王莽强迫高句丽协助伐匈奴,反而使高句丽反叛,屡次侵扰东北。同时间西南夷的钩町叛变,王莽屡次派兵都未能平定。不久西域发生内乱,王莽派王骏西征未果,反而使西域各国正式与新朝断绝关系。王莽为了报复,又将匈奴单于改为“降奴服于”,高句丽改名“下句丽”。

王莽改革并非是依据孟思想的儒家学说,大部分是迷信谶纬和复古论,照搬儒学经书如《周礼》等改革,政策多迂通而不合实情。其政治纯属“书生政治”,仅关注政策的制订方式,对于实施方式与效率并不在意,政策朝夕相改,官员百姓到最后都敷衍了事。百姓本来期盼王莽能带领他们脱离西汉末年的乱象,但反而使百姓跌入黑暗的深渊,最后引发民变,促使新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