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百科之音)

节气二十四节气

时间:2020-09-23 11:37:26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之历法历注。

image.png

东亚传统夏历(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同时根据日、月运行制定,“阴”是以朔望月为基准确定,“阳”是以地球自冬至绕太阳公转一圈为基准确定岁实,每回归年约365.2422日,二十四节气据此而划分,其中:

一年划分了二十四节气,与现代历法将一日划分为二十四小时,两者数字同为24。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起源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即太极图中四象的太阴、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日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人类各民族多有此四。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四象,即四季),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八卦),到秦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将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曾提到阴阳(日月运行)、四时(四季)、八位(八卦)、十二度(时辰)、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之位置。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一一相间。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周年视运动,所以其西历日期近乎固定,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前后不差1~2日。12个节气也是干支纪月中的每个月支的起始之日,例如,立春为寅月之始,惊蜇为卯月之始。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和气候的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是区分公转运动对于地球影响的八个关键节点;雨水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等十六个则反映了四季中更细微的气候变化。

    节气歌和民谚

    由于节气反映了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是每年季节变更的重要标志,因此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要。中国农民为了更方便地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事,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些相关的民谚。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来八廿三。

    注意:最后两句是说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日期是西历日期。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沥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五月节,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干老虎;
    白露烟上架,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进腊月,大寒又一年。

    二月 立春雨水节;
    三月 惊蛰及春分;
    四月 清明并谷雨;
    五月 立夏小满方;
    六月 芒种及夏至;
    七月 小暑大暑当;
    八月 立秋还处暑;
    九月 白露秋分忙;
    十月 寒露又霜降;
    十一月 立冬小雪张;
    十二月 大雪冬至节;
    一月 小寒大寒昌。

    国际影响

    节气名称是根据中国的气候命名的,当纬度不同可能造成名称与气候不一致。但节气时间的定义是根据黄道,故北半球统一。夏至日长、冬至日短。

    农耕八节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七十二候

    更多讯息:物候和蝴蝶物候学

    每气分三候,可以见到黄河流域天文、地理、人事和自然界的一般景物。

    1. 立春: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鱼陟负冰)。
    2. 雨水: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候雁北),又五日草木萌动。
    3. 惊蛰:惊蛰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
    4. 春分: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始电。
    5. 清明: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
    6. 谷雨:谷雨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其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
    7. 立夏: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8. 小满:小满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小暑至(麦秋生,麦秋至)。
    9. 芒种:芒种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鸣,又五日反舌无声。
    10. 夏至: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
    11. 小暑: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蟀居壁,又五日鹰乃学习(鹰始击)。
    12. 大暑:大暑之日腐草为萤,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
    13. 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
    14. 处暑: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
    15. 白露: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
    16. 秋分:秋分之日雷始收声,又五日蛰虫培坯户,又五日水始涸。
    17. 寒露: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又五日雀入大水为蛤,又五日菊有黄华
    18. 霜降: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五日蛰虫咸俯。
    19. 立冬: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
    20. 小雪: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又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又五日闭塞而成冬。
    21. 大雪:大雪之日鹖旦不鸣,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荔挺出)。
    22. 冬至: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
    23. 小寒: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鸲(雉始雊)。
    24. 大寒:大寒之日鸡始乳,又五日鹫鸟厉疾(征鸟厉疾),又五日水泽腹坚。

      节气

    • 寒露

      寒露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每年九月中(西历10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此时气温较“白露”
    • 霜降

      霜降

      霜降,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每年九月底(西历10月23日或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210°时为霜降,节已入深秋,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一般来说此时
    • 立冬

      立冬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在11月6-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农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
    • 小雪

      小雪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位于黄经240°,每年约从11月21日或11月22日起开始,气温较之前下降,北方气层(目前的中国版图中则是指黄河区域)温度逐渐降到0℃以下,开始降雪,夜冻昼化,雪量
    • 大雪

      大雪

      大雪,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在12月6至8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55°,北方地区会受冷空气影响,常出现较大的降雪,引起地面积雪。
    • 冬至

      冬至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反。冬至日是一年中白昼最短之日,北半球冬至一般都在西历12月21日到12月23日之间,农历用冬至所在月来定义十一
    • 小寒

      小寒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每年在1月5-7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85°。对于中国而言,这时正值“三九”前后,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据中国大陆的气象
    • 大寒

      大寒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在1月19至21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300°。由于受到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影响,东亚地区通常是一年中的最冷时期。近年气象观测记录显示,中国
    • 立春

      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即太阳到达黄经315°之时,在西历每年2月3日至5日之间,表示着春天之开始。从此日一直到立夏这段期间,都称为春季。 元旦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而立
    • 雨水

      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个节气,指太阳到达黄经330°时,在公历每年2月18日-20日之间,表示雨水的增多。
    • 惊蛰

      惊蛰

      惊蛰 ,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指太阳到达黄经345°时,在公历每年3月5日或3月6日。动物昆虫自入冬以来即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这时天气转暖,大地春雷,而“惊蛰”即上
    • 谷雨

      谷雨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农历三月中,即阳历4月19—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度时。此节气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帮助很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